7.强化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丰富课外活动项目,加强科普工作,深化志愿服务内容,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发挥西城区驻区中央单位众多、金融机构集聚、传统文化丰富的优势,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为青少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驻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向青少年开放,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社会公共资源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8.促进青年终身学习。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创设融通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和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社区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9.壮大青年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搭建青年人才培养平台,在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选树“西城百名英才青年人才”“西城青年之星”等先进典型,积极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国家级、市级优秀人才评选工作,搭建青年人才储备库,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西城区实现金融和科技双轮驱动发展。开展青年群体状况系列专题调研,针对大学生、职业青年、创业青年、青年科技人才等发展状况和需求,构建青年人才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青年人才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年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发展目标: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不低于98.5%;有效控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健康北京建设。
发展措施:
10.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扎实开展以“阳光体育”为重点的校园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期间锻炼时长不少于1小时。积极推进足球、篮球、武术、冰雪运动等集体项目、特色项目发展,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完善青少年体质监控体系,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面向青少年开展均衡膳食和营养宣传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青少年营养健康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青少年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1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青少年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关注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青少年家长群体的教育引导,通过普及科学的沟通方法,教育家长群体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加强与教委、妇联等科学联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促进作用,为青少年成长创造健康家庭环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整合区级、街道资源,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青年汇等阵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教育和服务,着力解决辖区困境青少年、重点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支持各级各类心理辅导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少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及时为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等伤害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和服务。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解决或缓解青少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12.提升各类青少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残疾青少年的专业康复训练,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加大残疾青少年精准康复救助力度,探索“社会+专业+家庭”的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扩大受益覆盖面,提高残疾青少年健康水平。解决困境青少年、新兴青年群体人员子女等营养健康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城市活力群体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完善艾滋病和性病的防治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艾滋病和性病发生率。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和社会化专业互助服务等形式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形成关爱和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社会氛围。
四、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参与老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青少年享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风尚交相辉映的文化滋养。青少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青少年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魅力日益彰显、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