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推动青少年更好融入社会。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加人生历练,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实施“城市活力青年群体服务引领工程”,充分展现城市的温暖与社会包容,促进城市活力青年群体融入社会。学校教育要支持青少年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融入的针对性指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多到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防止沉迷网络。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青少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少年个性发展、宽容青少年失误的氛围,为青少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30.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推进“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制度化,为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渠道和平台。完善基层协商议事制度,依托“西城家园”线上平台,鼓励青年积极投身基层治理,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增进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社会参与,探索青年参与青少年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渠道和机制。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深入实施“青少年志愿服务深化工程”。
31.推动青少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充分发挥青少年社会组织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参与中的积极作用,以“公益服务”为抓手,加强青少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重点培育社区服务、志愿公益、生态环保等具有稳定社会功能的青少年组织。围绕青少年成长成才,与青少年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合作,支持其承接青少年事务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围绕青少年多样化需求,孵化培育各类健康向上的青少年社团组织。加大青少年社会组织骨干培养,积极推荐优秀青少年社会组织负责人参与“五四奖章”“优秀团员”等荣誉评选。
32.深化港澳台青少年交流。突出首都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港澳台青少年组织的合作项目、交流计划等,全方位、持续性开展面向港澳台青少年的交流交往,积极组织“文化之旅”“红色之旅”等体验式参访,提高与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实效,增强港澳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3.支持青少年参与国际交往。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发挥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科技、志愿服务等领域资源优势,拓展与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的交流交往,引导青年在金融街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上建言献策,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引领青少年以世界眼光、开放态度参与海内外青少年交流对话。积极为优秀青年人才到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工作、实习锻炼创造条件。
34.加大对残疾、困境青少年群体的救助帮扶保障。建立健全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残疾青少年保障体系,依法保障残疾青少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推动残疾青少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落实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在残疾人公益岗位就业和辅助性就业中确定一定比例残疾青年专岗。大力开展面向残疾青少年的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青少年权益维护,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青少年的社会风尚。探索建立依托“大数据”的困境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提升区、街道两级团组织兜底服务意识,积极对接慈善组织、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拓展困境青少年帮扶领域,为家庭困难的失管、失学、失业、失亲青少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帮助和常态化、接力式服务,使其感受社会温暖,保障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长。推出“红墙助学”“青春助跑 学习伙伴”等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帮扶项目,确保困境青少年帮扶全覆盖,把关心关爱青少年落到实处,护航青少年成长。
第四章 八大重点工程
一、青少年“红墙意识”培育提升工程
立足特殊区位、特殊使命、特殊责任,把“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红墙意识”核心要义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提升“西有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突出典型引路作用,打造红墙青年骨干队伍,辐射广大西城青年、覆盖全区少先队员,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西城的生动实践。完善“西城青年之星”评选机制,每年选树不少于50名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青年。加强优秀青年骨干长期跟踪培养,每年选拔不少于60名优秀青年,开展动态跟踪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强化效果反馈与评估。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每年覆盖不同领域青年不少于1000人次,鼓舞青年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主动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化仪式教育和阶梯式、全链条式培养,引导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二、青少年身心守护工程
实施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铺设健步走道、新建社会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仿真冰场等。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广“工间操”活动,提升青少年身边“一刻钟健身圈”服务品质。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扎实开展全区中小学生系列体育赛事活动,持续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和肥胖率。深入开展健康西城建设,以推进健康联合体和心理卫生试点建设工作为抓手,实现全方位的青少年健康维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宣教青年心理问题防治和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多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重点关注辖区困境青少年、重点青少年群体,整合区、街两级资源,围绕成长陪伴、心理疏导等,持续开展“青春助跑•学习伙伴”“家有儿女”亲职教育能力提升等品牌项目,进一步增强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和资源的有效性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