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通化市人参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六)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提高人参产业整体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联农带富机制体制为目标,通过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推动人参产业在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塑造、市场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确保人参质量、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加强,人参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参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人参产品贸易流通区、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区、人参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人参产业产值力争达到500亿元。

  通化市人参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

  指标 2025年目标

  种植体系建设 人参种植面积调控在45.5万亩(林下﹝山﹞参调优至40万亩,非林地人参稳定在5.5万亩)

  人参规模化种植达到80%以上

  “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认证数量新增20个

  产业体系建设 人参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

  力争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

  品牌体系建设 开展“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通化西洋参”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工作

  力争新增“吉林省著名商标”5件、“通化市知名商标”10件

  市场体系建设 人参文化旅游健康游全面兴起,康养名城建设稳步推进

  “互联网+”营销全面覆盖,人参物流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服务体系建设 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

  区域公用品牌下人参产品实现90%以上全程可追溯

  三、人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依托集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化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柳河工业集中区大健康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集安市、通化县、柳河县被纳入吉林长白山人参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工程实施重点区域范围的优势,在人参产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点、线、面”相结合、人参全产业链功能有机衔接、人参三产融合发展的布局要求,积极推动人参种植、加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区、一带、双核、四基地”的国际化人参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引导产业主体向功能区集聚,全力推动我市人参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一区。打造人参品牌国际交易展示区,依托优势资源,积极举办国际人参高峰论坛、国际人参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打造国际化人参企业交流中心,宣传人参品牌文化,促进人参产品流通。

  (二)一带。在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集安市打造国际参文化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依托202国道、集双高速交通优势,整合“老把头”采参文化、中药炮制文化、人参饮食文化和沿线要素资源等优势,打造国际参文化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

  (三)双核。以集安市、通化医药高新区为主打造人参产品创新研发核心区。依托集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清河特色人参小镇、通化医药高新区政策优势和企业科研技术水平优势,将人参产品研发与企业发展结合,积极促进产品创新,打造医药企业发展集聚地。以通化县、集安市、东昌区为主打造人参贸易流通核心区。以通化快大人参交易市场、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为基础,重点进行人参现货交易;依托东昌区市场流通优势,重点构建人参产品流通网络。

  (四)四基地。在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二道江区规划林下(山)参规范化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各县(市、区)林地资源优势进行野山参种植,大力发展林下(山)参产业,助推我市林下(山)参品牌打造。在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规划非林地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依托种植业资源优势,合理调节粮食作物种植与人参种植规模,在稳粮食产量前提下,进行平地栽参技术示范和推广,规划平地栽参种植面积,发展园参、西洋参种植,促进我市人参产业发展。在集安市、通化县、柳河县、辉南县、东昌区建设人参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各地区现有资源优势,建设集药用人参加工、食品加工、化妆品研发、野山参产品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参精深加工基地。在集安市、通化县、柳河县、辉南县创建人参康养基地,依托集安清河人参小镇、通化县康养谷、柳河云岭野山参保护区、辉南龙湾火山群等资源,打造不同主题康养项目。

  四、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人参产业现有资源优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为背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人参产业现代化,推动人参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深入推进人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人参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人参产业竞争力,实现我市人参产业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品牌特色化、产业集群化、市场全球化的“五化”一体式发展,补齐行业发展短板,主要完成六大任务。

  (一)建强品质保障,构建溯源体系。

  1.加强人参良种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