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通化市人参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7.人参文旅成为新优势。

  人参产业现代文化创新加快人参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挖掘人参历史文化,打造人参文化产品,建设人参产品体验店、人参博览园等人参产品展示区,结合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人参文化。加强人参产品品牌推广,连续6年参加“长白山人参”美食大赛及产品推介会,推动我市人参产业在国内市场深入交流,有效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各地区积极培育旅游产品,如“参呼吸”主题北京至集安旅游专列、“清河野山参节”“长白山人参美食大赛”“人参之路”精品旅游路线、云岭野山参保护区、野山参采挖活动等,人参系列旅游资源丰富,人参文化和旅游实现融合发展,使我市成为长白山旅游中转、停宿的重要节点。人参第三产业产值由44.8亿元增长至114亿元,增幅达到155%,文化和旅游产业对人参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人参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期间,消费结构升级将驱动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走向高标准化、高质量化,大健康理念进一步激发消费者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人参作为“百草之王”越来越被市场关注,为我市人参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然而,人参品质退化、精深加工成果转化程度低、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文化宣传效果较弱、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人参产业的发展。

  1.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资源优势。我市地处长白山脉,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林地面积13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7.3%,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PH值适宜,积温降水均适合人参生长,所种植的人参营养丰富、品质好。2020年,我市林下(山)参在山面积占全省林下(山)参总面积30%,优良的环境条件为人参产业发展提供天然优势。

  种源优势。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不同的土壤性质、生态结构、光照时长、积温降雨等因素均会影响人参的外观品相及内在品质,我市利用独特的优势资源,培育了多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其中“新开河1号”“新开河2号”人参新品种试种(栽)推广,所产人参芦长体美、品质优良、抗逆性强,代表了吉林人参的最高品质,优秀的种质资源为我市人参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优势。我市是国内人参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素有“国参故里”美誉,人参的采掘与应用距今已有1700年,境内“老把头坟墓”是迄今为止在长白山区域发现的唯一一座与人参文化相关的地标性历史遗迹,建有国内唯一的野山参博物馆。“人参炮制技艺”(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优势。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人参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彰显。集安人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人参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人参产品宣传与现代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带动人参产业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化县人参产业园依托四大板块建设,成为人参全产业链高度融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两大园区建设带动人参产业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相关企业向我市集聚,人参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提高。同时,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强人参全株产品生产加工工艺,促进人参产业数字化建设,推动人参全产业链综合发展。

  市场优势。贸易流通渠道顺畅,市场流通体系健全。我市拥有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通化快大人参交易市场两个省内重要的人参交易市场,市场内部仓储物流体系健全,市场辐射范围广。集安人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请成功后,对清河人参市场进行重新打造,新建的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有序投入使用,逐步形成集人参现货交易、电商营销、仓储物流、旅游于一体的市场发展构架,行业发展影响全国。

  2.规范发展亟待加强。

  宜参地资源持续减少,产业亟待转型。我市人参种植主体多为散户、小型合作社,易受市场价格影响而盲目扩张种植规模,且人参存在连作障碍,作货后土地休整周期长,可利用宜参地资源逐年减少;受耕地保护政策影响,平地栽参模式亟待转型,同时采伐迹地指标取消,不再允许林地栽参;目前,林下(山)参种植无合理规划,缺乏监管,宜参地资源未登记在册。

  精深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小。我市人参加工企业中,以传统型、小规模、初加工企业居多,现有人参产品多以初加工产品为主,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生物制品等精深加工量较少,产品附加值对产业经济效益体现不明显。因机制体制原因,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对接不顺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同时,根据人参新资源食品规定,5年生以上人参不能作为食品原料,以林下(山)参为原料的食品产业发展遇到瓶颈。

  行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产业发展。虽已制定人参团体标准,但辐射范围小、加入企业少,难以形成全面的行业联结机制。人参种植在土壤选择、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使用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执行标准,原料参质量难以保障,人参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品牌产品溢价较低,影响企业品牌推广和扩张。在林下(山)参人工繁衍护育操作、加工等方面尚未建立健全标准,影响产业发展。

  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监管难度高。种植主体对种植标准认知程度不高,栽培水平参差不齐,品种鱼龙混杂,原料质量难以把控。加工企业对原料要求不同,标准不一,影响产品质量。人参产品入市门槛低,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检验检测强制手段,少数经营主体市场行为不规范,扰乱市场秩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