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辽宁省)铁岭市金融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从我市金融环境看,经过多年努力,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也为金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坚定不移扩消费、强投资、优供给,建设数字铁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些重大战略举措将为全市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铁岭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市金融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较弱,地方金融组织小、弱、散,融资方式仍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金融业创新能力不足;民营、小微、“三农”仍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持续凸显,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居高不下。金融风险的化解处置工作和提高金融运行质量将是我市面临的长期任务。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铁岭振兴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也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既要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征、金融改革创新开放的机遇,更要正视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推进金融助力铁岭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二、“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环境,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强金融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支持,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助推新时代铁岭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地方金融工作中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围绕铁岭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业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在中小企业、“三农”、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作用,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坚持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核心目标,建立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和管控水平,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做实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机制,明确各方责任,阻断风险蔓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机构创新、产品工具创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推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在全面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地区金融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争取到202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5%左右;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7%左右,不良贷款率回归至合理区间;保险深度达到7.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1800元/人;六类地方金融组织减量增质;全市纳入上市企业后备库企业数量达到10家,完成股份制改造2-3家,梯次推进有意愿企业挂牌上市。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地方金融组织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实现金融对铁岭重大战略、重要领域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服务铁岭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金融普惠性程度显著提高。服务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手段不断丰富,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农村和城乡社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地方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广覆盖、差异化发展的地方中小银行机构体系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支农支小作用更加突出。

  社会融资结构明显改善。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股票、债券、保险业务市场进一步发展,多种直接融资方式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明显提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5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