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进智育创新。把基础教育的发展重心从“育分”转向“育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潜力发掘自己所长,让每个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发展。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提升学生体育美育素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形成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中小学体育艺术项目结构,启动体育美育名师工作室、体育美育基地校建设,形成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艺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推进学校“塑胶场地”建设工程,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十四五”内,实现农村中心校以上中小学校塑胶场地覆盖率100%,逐步调整学校体育场地布局,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和综合利用,提升体育设施使用效益。推行体育美育浸润融合计划,以“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建设为抓手,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普及发展,继续推广“三队两组一活动”项目,培育和发展学校体育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建设。
4.加强学校卫生和安全。以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抓手,坚持防控“三原则”,做到“四早”总要求,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所建设,建立学校校医队伍长效补充机制,全力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落实《锦州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完善考核制度,坚决打好近视防控攻坚战。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贯彻《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学生食堂运行监测体系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5.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探索劳动教育的系统设计、课程结构、课时安排、形式内容和载体保障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二)推进城镇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经过五年时间,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规模适度、结构均衡、质量优化的城镇教育资源供给格局。
6.扩容城镇学前优质普惠资源。在“十四五”初期,依据未来五年人口出生数量及迁移现状,继续依托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程,以政府投资,土地划拨的方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所公办园建设任务。未来五年继续严格按照《辽宁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辽教发【2019】101号)文件要求管理和执行。同时加大对农村乡镇中心园、村园的投入,为园所添置设施设备,促进其向标准化园所升级。规范民办园的办学行为,逐年提高优质普惠性民办园园所数量。
7.新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黑山中学并入县第四高中后,利用闲置的黑山中学建设1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对现有教学楼和食堂进行维修,满足新建学校教育教学需求。
8.县第一高中与县第三初中置换。将县第一高中与县第三初中校址进行置换,同时将县第三初中东侧空留地及西侧人民公园空地全部作为县第一高中建设基地,扩建后县第一高中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2.1万平方米,新建操场、塑胶跑道、足球场地及周边场地硬化、绿化。改建原县第三初中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新建校舍面积将达到5.5万平方米。
9.县第四高中与县黑山中学合并。将黑山中学并入县第四高级中学,对第四高中进行扩建,满足3000人入学需求。将现第四高级中学教学楼及辅助用房扩建至5万平方米,将南教学楼、宿舍楼改建成7000平方米公寓,食堂新扩建至1500平方米,新建水冲厕所900平方米。用县第四高级中学的校田地置换县第四高级中学校园外北部的苗圃,建成400米标准田径场。两所高中合并后将更名为黑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10.建设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学校。在原镇安镇营房,建设1所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学校,该校占地面积63亩,在原太和镇二中建设胜利校区,占地面积30亩,作为农产品加工及拓展训练区,打造“锦州领军、辽宁领跑、全国领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完成一个学校,两个校区,四个营地,三大联盟的建设目标。将黑山红色基因和特有农耕文化融入课程建设中,形成具有黑山印记的劳动教育体系。
(三)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1.提质培优深化学前教育改革。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前教育向“实现幼有优育”的发展目标迈进。以“扩容县城内优质普惠学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提升园所专业内涵化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优质普惠性资源为主的办园体系。逐步理顺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和办园体制,逐步探索与公益普惠要求相适应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培养培训和工资保障机制。以省级实验园、中心园为依托,坚持以幼儿为本,深挖本土资源,全面实施游戏化课程改革,形成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逐年培养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亮点的优质园所。
12.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重点,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各项政策。重点关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和办学能力提升,积极搭建联盟办学、合作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帮扶工作机制,加快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校舍场地、仪器设备、图书、体音美设施等达标,到2025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探索小班化教育模式创新,2025年,小学35人以内、初中40人以内的班额比例将达到50%,根据本地实际,逐步扩大小班化教育的范围,逐步创新小班化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