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升医保基金监管能力(市医保局)
健全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强化经办机构内部控制,严格协议管理、费用监控和稽查审核。建立和完善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加强大数据应用。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监督检查常态机制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实施基金运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和行刑衔接,综合运用协议、行政、司法等手段,严肃追究欺诈骗保单位和个人责任。建立医疗保障信用体系,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第四章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第一节 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创新建设覆盖“一县一区”的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在凤城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县,在元宝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区。从建立健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入手,以强化社区在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就业、防范失业、支持创业,健全死亡、服刑、再就业人员违规领取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信息共享甄别机制以及开展劳动权益保护、平安建设等方面主体作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四级联动体系”,开发充分就业社区系统,打通充分就业社区系统与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接口,推广使用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省级集中就业和社保信息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找工作、办业务、查信息,将试点“一县一区”内所有社区打造成充分就业社区,形成规模效应,全面提升县区基层一线整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解决现有个别、孤立的国家和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对县区整体辐射带动能力有限问题,真正让充分就业社区成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贴近群众、服务社区居民的重要载体。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保基本、兜底线功能。统一核心业务流程和规范。完善对用人单位尤其是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四包”服务机制,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的用工服务指导。持续开展“四进”活动,针对不同时段特点和不同群体需求,举办多样化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需求分析、社会满意度调查。
专栏16 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
l.创新建设覆盖“一县一区”的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凤城市、元宝区)
在凤城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县,在元宝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区,着力打造“四级联动体系”,开发充分就业社区系统,打通充分就业社区系统与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接口,推广使用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省级集中就业和社保信息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找工作、办业务、查信息,将试点“一县一区”内所有社区打造成充分就业社区,形成规模效应,真正让充分就业社区成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贴近群众、服务社区居民的重要载体。
2.开展专项招聘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春潮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招聘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促进供需匹配。
第二节 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充分利用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以社会保障卡为服务载体,全力完善社会保障卡功能,线上线下衔接互通,推动社会保险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精准高效协同,实现动态更新,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加快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提升社会保险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推动构建“事前承诺—事中监管—联合惩戒”的信用管理新模式;整合社会保险经办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全面推广实施“全市通办综合柜员制”;结合“人社快办”行动,将全地区工伤保险一次性待遇、定期待遇核发工作纳入统一管理,补充工伤保险、一次性趸缴、先行支付等业务全部纳入快办受理平台;利用工伤就医管理“实时监控”系统,强化工伤医疗的事前和事中监管;深入推进按建筑项目参保单位外网申报登记系统建设;全力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业务网上办理;多渠道开展退休人员认证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现有社会化管理服务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大数据”比对,积极推进多渠道生存认证和无感认证,用情用力让退休群体更多感受社保服务温度。
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健全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行以网上办事为主导地位的经办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智慧大厅建设,实现各项社保业务线上办理、掌上办理、智能办理“一网通办”,方便参保单位和群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优化业务经办流程,结合全省即将出台的统一经办规程,及时调整经办软件、经办流程、岗位职责,大力推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凡不符合“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条例要求的、不利于群众办事的证明材料一律删减和优化,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实现“四级联网”管理,实现退休人员档案电子化管理和查询。
构筑医疗保障服务支撑体系。建立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服务下沉,提高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可及性。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全面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不断提高医保经办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完善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实现异地就医备案网上办理全覆盖。健全完善医保协议管理。严格落实医疗保障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