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云南省)丽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3月22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城镇调查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10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品牌和实力提升,全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推进旅游提质增效。精准对接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激励的机制和政策,积极推进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创建世界级景区,推进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快泸沽湖控湖转坝和摩梭小镇建设,推进泸沽湖、老君山创建5A级景区,加快拉市海4A级景区创建步伐。推进旅游住宿业提档升级,引进、建设一批品牌酒店、高端民宿。挖掘民族特色餐饮,打造“丽江美食”品牌。制定《丽江市旅游条例实施细则》,推进文旅发展法治化、规范化;持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构建友好亲和的宜游环境。推进旅行社集团化,做大做强本土文旅企业,引进文旅龙头企业。加强旅游人才培引和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发挥好智慧丽江文旅分中心作用,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

  大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提升“一体两翼、一带两区、四环多点”总体布局,推动丽江旅游从古城雪山游向全域旅游拓展。统筹规划老君山保护开发,格拉丹景区今年5月实现运营。发展永胜康养旅游度假区、华坪康养旅游休闲区,加快拉市镇、白沙镇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发展。推进雪山旅游观光火车、九子海沉浸式原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加快100个旅游营地建设,实施西山、环九子海、东巴谷至九子海、甘海子至珍珠湖等森林健身步道建设,实施环程海、拉市海生态廊道建设。

  打造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品牌。推进国家级休闲街区、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推出一批金牌旅游村、最美乡村(乡愁)旅游地,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重要门户和发展先行区。加快推进丽江旅游商业综合体TOD项目建设。抓住后疫情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需求,大力发展健身、康养旅游,发展以“候鸟式”“疗养式”“田园式”旅居养老为代表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城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商旅融合、科旅融合发展,丰富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生态旅居、森林康养、户外健身运动、会议会展等产品供给。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提升“文化丽江”品牌。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东巴文化数字化保护和开发,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持续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丽江段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品牌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具有鲜明丽江元素的高端文创产品,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创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数字智慧丽江文化服务网络,推进融媒体、“丽江市公共文化云”平台等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倡导全民阅读;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打造音乐、美术、文学、电影等文化新地标。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综合效应。加强文创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形态。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联盟”,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打好遗产牌、文化牌、旅游牌,继续办好雪山音乐节、格兰芬多自行车节等节庆赛事活动,促进全世界遗产地、知名旅游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好旅游恢复发展政策措施,提振文旅市场信心,促进文旅消费,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实现旅游人数的合理增长和旅游收入的显著提升。

  (二)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监测预警,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举措,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衔接补助资金“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确保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清零。深化沪滇协作和定点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

  扛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建成高标准农田18.55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51万吨以上,储备粮食2.2万吨。完成国土综合整治4万亩。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粮食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应急保障能力。

  全面加强乡村建设。落实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省级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深化“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大力培养产业带头人。切实加强以产业和宜居为重点的移民后期扶持发展工作。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实施12814座农村卫生户厕、72座卫生公厕改造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00公里。实施农村“亮化”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林业、供销社等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661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