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

  进一步筑牢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大力实施振兴县域经济行动,优先聚力壮大产业规模,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坚持以产聚人、以人定城,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抓好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紧紧围绕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健全园区要素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发展得好;支持各县(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承载能力,加快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探索实施“五位一体”园区开发建设新模式,力争全市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新增“四上企业”130户以上。高标准推进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统筹考虑各县(区)地理区位、人口流动、产业招引、功能带动等因素,加快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齐备、产业兴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业、农业、商贸、文旅强镇,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统筹完善市域路网,积极推进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宜宾经南溪至泸州快速通道、宜宾至长宁快速通道拓宽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心城区至县城、相邻县城之间“半小时通勤圈”。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1.5%以上,加快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二)以实现筑城聚人为目标,推进城市高品质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有序拓展城市空间。加快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扎实做好与省级五大片区“1+5”国土空间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高效衔接,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深度融合,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科学确定片区开发时序、功能配置和建设方式,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高质量开展城市规划设计,以片区识别为基础,分类抓好城市建成区、城市新区片区识别和规划设计,完成渝昆高铁门户区域深度城市设计、成贵高铁南片区概念城市设计,扎实做好三江新区高铁片区、天原片区沿江区、一曼新城片区等区域城市设计,以点带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持续完善城市路网,进一步优化城市骨架,加快酒都大道三期、叙州大道、外江路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市通勤路网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川云中路改造及连接线匝道、岷江大桥南桥头至南门桥快速通道、长江大道下穿蜀南大道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内环线。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实施城市体检、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化城市生态功能,大力实施龙头山等山体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黄沙河、桂溪河等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排查改造工程和城市内涝治理,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社会功能,合理布局商贸、物流、金融、教育、医疗、康养、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功能,建好三江口CBD、竹文化商业街等项目,打造舒适便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健全城市经济功能,发挥专业化平台公司的作用,加快城市大脑等项目建设,提升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能级;以新型产业用地(M0)为基础、信息服务类产业为导向,引进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和机构,丰富城市业态。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认真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切实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统筹推进景城融合,充分发挥“三江六岸”的独特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城市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合理增加临山、滨水功能性设施,打造一批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高品质生活场景,真正让城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记忆。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宜宾深厚的酒、茶、竹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推进冠英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水东门等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内涵。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数字化平台建设,建成智慧交管和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鼓励企业和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三)以强化产教融合为引领,推进创新高水平赋能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大学城科创城“人才库”“智力库”作用,推进在宜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切实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进高教园建设,建成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一期)、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二期)、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二期)及配套K12精品学校,全力推进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二期)、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二期)建设,力争在校大学生达9万人以上;支持宜宾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更名大学创造条件。高标准建设高职园,推进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迁建和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省级“双高计划”院校;积极申建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宜宾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全市中高职生达8万人以上。推动校地互动融合,支持引进高校本土化发展,推动落实高校独立招生代码;健全与高校的沟通、对接和服务机制,支持在宜高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功能。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抢抓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更好把科教人才“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丰富产教融合载体,支持在宜高校联合市内企业、重点单位,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四川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园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区域生产性实训平台集群。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现有高校、产研院作用,聚焦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加快打造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集散地,力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81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