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农林产业。推进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聚焦“菌药果畜”,持续实施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提升10个民宿聚集区农业园区配套设施,培育省、市级各类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12个,启动金川天麻小镇建设,推进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围绕“宁陕山珍”打造产品品牌,将政策、资金向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价值链倾斜,加强农特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和“两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田园、生态观光、农业体验综合体项目,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做大工业园区。启动旬河产业园、飞地产业园区2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建设,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实现总产值10亿元以上。加快园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完善环保、仓储、物流、电商等配套服务,落实标准化厂房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推行“亩均效益”改革,启动县城产业园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加快推进线朗电子线束产业园、集优社毛绒文创总部等项目建设,建成飞地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县公共实训基地暨综合服务中心,扶持秦岭长春酒厂等企业技改扩能。实施规上企业培育护航行动,落实领导干部全覆盖包抓机制,全年新增“五上”企业10户以上。
(三)全力以赴抓巩固、拓成果,着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精准把握“三个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持续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常态化做好风险摸排网格化和动态监测信息化,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力实施81个年度投资1.7亿元的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健全资产管护制度,切实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抓好定点帮扶、苏陕协作、“万企兴万村”“百家社会组织兴百村”和高校、医疗资源“组团式”结对帮扶,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提升帮扶成效。
建设和美乡村。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项目10个76.2公里,改造危桥7座。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新改建卫生厕所100户以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6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0个。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提升村庄风貌,“一村一策”进行规划设计,加快推进东河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培育发展小规模、低成本、高收益的“庭院经济”“餐饮经济”“民宿经济”,促进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做实和美乡村内涵与外延。
加强乡村治理。推动县域内基本实现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一体化,整合各镇审批、服务、执法等各方面力量,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加大重点人群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旅游、民宿经济、特色养殖、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厨师、家政服务等定向输出的订单培训,确保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显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繁荣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奉行孝义文化,倡导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反对铺张浪费,抵制封建迷信,塑立文明新风。
(四)全力以赴抓建管、提品质,着力打造城乡发展新面貌。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互动,一体推进颜值更高、功能更优、设施更全、环境更美的新型城镇。
完善县城功能。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县城,科学应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尽快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加快构建“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建好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做到规划、审批、建设“三统一”。坚持“绿色、生态、休闲、康养”定位,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启动县城综合运动中心、县城口袋公园、国道210片区和三星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加快推进老街片区棚户区二期、环山东路项目建设,完成东河市政道路、河堤东西街人行道拓宽、三星路延伸和11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长安东街供热站主体建设,新增停车位800个,推动森林大酒店加快建成。
提升集镇品质。把集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支撑,积极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坚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一体推进,促进县城、集镇、重点村发展相得益彰。完善筒车湾集镇雨污分流、停车场、道路标识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皇冠健康小镇、广货街康养小镇建设,鼓励其他镇积极打造特色小城镇。实施污水处理项目,新增管网10公里,改造提升镇级、村级存量污水处理厂。
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巩固提升行动,强化“统筹调度、观摩点评、督导考核”措施,建立长治长效的管理体系,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复查验收。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抓好高速路口、县城入口、镇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集镇污水、垃圾治理,规范电力、通讯线路架设,重点在集镇范围内清理一批乱搭乱建、拆除一批破旧附房、整治一批无规无序搭建,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积极打造“一镇一风光、一村一幅画、一院一处景”的全域旅游新风貌、新气象。
(五)全力以赴抓保护、重治理,着力厚植生态文明新优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兼顾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产业发展、民生幸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