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要温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打造有力度、有温度的“五更”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简化程序、再造流程,全面推行“全程代办”“容缺快办”等服务制度,“一件事一次办”清单事项100%网上可办,推动实现“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新增一批集成办理事项,大幅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力争企业和群众办事“零跑腿”是常态、“跑一次”是上限。加强“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规范各类涉企执法检查,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联合检查机制,推行涉企轻微行政违规行为“首次不罚、告诫到位、下不为例”三张清单,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府机构失信专项治理,坚决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好“减免缓补”组合拳,落实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水电气费缓缴和房租减免政策,探索推行“驻企第一书记”服务机制,让企业放心投资、专心经营、安心发展,全年市场主体增长10%以上,推动形成大企业健康发展、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质效,更深层次衔接乡村振兴发展。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守牢防止返贫底线,持续提升巩固成效,统筹打造乡村振兴“子洲样板”。
下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收入等核心指标,结合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需要,精准建设巩衔项目库。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优化全农户动态监测排查方式,全面发挥“四支队伍”和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及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作用,及时跟进落实产业、就业、兜底等“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夯实“双线七长”责任制,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持续推行“防贫保”,进一步织密保障网。常态化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低收入群体农村危房改造计划105户。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敲门入户”大排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若干政策措施》,用好就业需求、技能培训、实际就业等3个数据库,培训高素质农民100人,保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增长。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投资4800万元实施村集体经济帮扶项目,推广“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利益联结模式,切实把脱贫群众镶嵌在产业发展链上。因地制宜支持发展“五小”庭院经济,促进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
下势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因地制宜、阶梯推进,实施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工程,加大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力度。持续加强环卫外包服务公司管理,常态化开展“八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庭院、模范村创建活动,落实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形成农村人居环境长效保洁机制。健全污水垃圾清运处置长效机制,铺设农村生活污水管网3.3公里,打造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试点村各2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2%以上,全力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过程质量管控,抓好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逐步解决农村冬季易冻和老年人如厕难等问题,探索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高效稳定运行的长效管护机制,改造户厕1000座、水冲式公共卫生厕所7座、小型公共卫生厕所30座,新建高标准农村公共厕所8座。
下势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按照“五大振兴、八个衔接”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基层党建、人才培养等要素,科学修订完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何家集高家塔村、周家硷马家阳湾村等67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设宜居型示范农房200户。全面开展县级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创建工程,充分借鉴郝家桥、高西沟、杨家沟、赤牛坬村等兄弟市县区乡村建设经验,结合本土村落资源禀赋,探索“党建+”“产业+”“生态+”“文化+”等特色乡村振兴模式,制定优先支持政策,集中打造示范镇4个、示范村20个,巩固市级示范村32个。以“一约四会”为抓手,将移风易俗行动与人居环境治理、文明创建、关爱弱势群体、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说事堂”等做法,继续开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促进全县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同步提升。
(三)紧紧围绕“两山”理念,更宽领域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打造“生态立县”实践范例。
全面夯实绿色本底。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县城增绿行动,持续巩固金鸡山、佛殿堂、双凤山绿化成果,积极提升住宅小区绿化水平。开展区域增绿行动,加大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等重点区域绿化力度,支持督促县域重点企业开展全方位绿化工作。开展乡村增绿行动,持续推进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态廊道、防护林提质增效、退化林修复等绿化项目。打造美丽乡村15个,绿化里程63.3公里,绿化面积5.5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60%。开展全域补绿行动,常态化排查绿化情况,第一时间补栽修复,不断促进全域增“色”。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紧抓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榆林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榆林“南治土”工作要求,锚定建设“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县”目标,坚持整川打造、整沟治理、整山绿化,推进山水田林坝草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实施病险库坝加固63座、黄河流域拦沙坝32座。加强城区何家沟、冯家沟、小河沟“三小流域”和全县大理河、淮宁河、小理河“三大水系”生态治理,实施周家硷、马蹄沟、苗家坪等乡镇防洪工程,启动建设城北片区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由单向治理向系统治理跃升,由区域治理向全域治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