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力扩内需、稳投资,在项目建设攻坚上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项目谋划建设双攻坚活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高质量发展蓄动能、增后劲。
高质量抓实项目储备。紧盯国家省上投资新导向,围绕“两新一重”、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拓宽项目谋划新思维,县本级安排项目前期经费500万元,动态储备项目164个、总投资突破260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7个以上、省市列重大项目9个以上,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项目储备库。集中优势资源扶持优势产业,重点打造9条优势产业链,建立重点产业链项目储备库,总投资突破14亿元。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项目管家制”,实行“1+6”项目清单动态管理,开展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活动,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破解项目落地难题。
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紧扣“十四五”规划实施,全力推进92个总投资166亿元的省市县列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完成投资37亿元以上,确保固投增速保持在11%以上。加快推进康县至阳坝高速、S329线大南峪至周家坝、S222线云台至康县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S331两河至河口公路改建、孙家院教师安居楼配套公路、“一带一路”会馆绕行公路,建成自然村组道路、产业路、旅游路、联网路98公里。实施供水保障、水生态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3项,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布点建设城乡充电站、商住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充电桩96处。
超常规强化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考评和一把手包抓机制,紧盯产业链关键项目、重点区域和目标企业,加强精准对接,加快推进35MW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做好项目落地要素保障,实现招商引资签约资金40亿元以上、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
(四)聚力补短板、提品质,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全域联动、城乡一体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精致美丽新县城。坚持把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聚焦建设文旅康养“精致美”品质县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完善“三区三线”划定,着力打造以县城为引领、建制镇为载体、重点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行动,坚持拆旧建美,优化功能,丰富业态,做好总投资1.74亿元的城市品质提升行动项目。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三期、城西新区集中供热、供水管网及厂区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多功能立体停车场,抓好16项新谋划项目的前期工作,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698户,规划启动半面街、峡口、人字桥3个文旅商街建设。精细打造3个“口袋公园”和微型广场,大力建设“公园城市”。推进长坝、阳坝会展小镇、康养小镇建设,启动建设云台红色小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4000人进城入镇,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持续扮靓城乡环境新颜值。巩固提升省级卫生县城成果,持续开展“一难两乱”、宾馆饭店餐饮市场提标和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行动,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县城。系统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管网、城中村和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补短板式改造,持续抓好“飞线”整治,提升城区出入口形象。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打造一批产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康养小镇。加快重点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健全完善精细管理新机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强制约束力,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实行红黑榜督查月通报,形成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长效管理和乡村治理机制,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和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聚力防污染、植绿色,在生态环境提质上取得新成效。践行“两山”理念,做好生态文章,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把美丽生态变为美丽经济。
压茬推进生态保护。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实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实现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清零。全面推进重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展57万亩经济林综合管护“四季行动”,建设经济林果基地1.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85万株以上,建设绿色长廊80公里。扎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争创“中国天然氧吧”。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抓实各项任务落实,积极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突出“双碳”目标引领,加快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推动碳汇交易项目开发,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争取实施EOD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治理,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高效抓好地灾搬迁。精准核查认定搬迁对象,科学合理确定安置点选址,启动建设集中安置点7个,完成年度搬迁任务793户2911人。落实好政策服务保障“12345”工作举措,强化后续扶持,抓好安置区管理,因地制宜发展长效产业,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