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乡村建设行动。聚焦“一规一图一单”,实现村级规划应编尽编。持续推进三岔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北宽坪、腰市、大荆三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加快产业路、旅游路、乡村路建设,深入实施抗震农房改造、供水保障和清洁村庄创建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再建60个康养旅游宜居乡村,打造9个市级示范村。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年度改厕不低于总任务的30%,力争达50%,到2025年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强化农村人才支撑,培养乡村工匠、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500名。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进农村。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五)突出人才引领,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驱动,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第三幼儿园、第一小学扩建和职中迁建,秦韵产学研教育城、区十五小、十三幼9月建成投用,新增学位3500个。巩固提升“双减”成效,积极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融入“大职教”格局,建设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稳妥推进新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加快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飞地孵化器建设。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支持“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和区域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推广转化科技成果8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4000万元以上。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不少于2项。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积极落实《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实施“名校+”“名医院+”工程,建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军型企业人才、技能型产业人才、新型创新智库“四支队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00名以上。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优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措施,以务实举措把服务做到人才心坎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领导干部业务培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
(六)强化生态保护,擦亮绿色发展底色。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让商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全面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秦岭生态区位、生态功能、生态质量保护。持续抓好中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化“双查”机制,严厉打击秦岭“五乱”问题。加快“人盯人+秦岭保护”监管平台建设,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三线一单”管控,健全环境准入机制。推进矿业“五化”建设,加快秦岭保护区矿山矿权退出和生态恢复,建设绿色矿山4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河、湖、林、田”四长制联动机制。扎实推进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建设,实现秦岭“山青水净坡绿”。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造林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5万亩。开展外来物种入侵调查除治和有组织的野猪种群调控性猎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臭氧前体污染物控制,深化涉气问题督办,严格落实建筑工地、道路交通扬尘管控,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加快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巩固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效,确保丹江出境断面水质和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双达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应用,鼓励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新建项目绿色建筑占比70%以上。持续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推进一体化绿色交通,新建充电桩200个以上。
(七)深化改革开放,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拓空间,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韧性。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资源整合重组,盘活存量资产5亿元以上。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搭建企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15亿元以上,贷款规模突破260亿元。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全面落实“退减缓免”税费政策。加快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供销社“村社共建”工程,持续提升农村商贸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统计监督机制,高质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西商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全方位宣传推介商州,积极承接产业及技术转移,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大外贸扶持力度,鼓励陕西森弗、商洛君威、康诚医药等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力促外贸进出口增速11%以上。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服务模式,加快“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拓展“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深度广度。扎实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四十条措施,加快创建省级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持续深化“三百四千”工程,实施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能力提升工程,办好政银企联席会议和企业家“早餐会”,畅通助企纾困绿色通道,精准破除企业发展梗阻,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000户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