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园区提优。高起点大力度推进省级高新区建设,加快“核心区”多元化创意空间建设、“东翼”智能装备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业态发展、“西翼”煤基硅基等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建成空气热能泵、煤炭支链催化减排、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实验室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新引进科技产业项目3个,高新区入驻企业突破100家、产值突破110亿元。
大力推进产能提效。持续推进110新工法、智能化综采等新技术应用转化,实施煤炭行业综合管理系统、黄陵矿业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二期、采掘设备升级等14个基础工业项目,积极争取410万吨煤炭产能核增,全年生产原煤3050万吨、精洗煤250万吨。加快释放规上工业企业产能,促进2×66万千瓦电厂、黄陵煤化工达产达效,发电量达到60亿度,生产焦炭240万吨、化产品41万吨。工业增加值增长6.1%左右。
(二)以文化赋能为路径,打造祖陵圣地特色品牌。
守正创新传承黄帝文化。坚守黄帝陵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系统打造黄帝文化、祭祀文化、黄帝内经文化品牌,完成黄帝陵文化园区规划修编和项目策划,加快实施上城片区保护利用、“桥山书院”修复等项目,持续推进《黄帝陵祭典》世界非遗申报工作,高水平举办好清明公祭、重阳民祭活动,做好《轩辕时代》宣传、发行以及产品衍生,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支撑体系,增强黄帝陵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域发展打造文旅龙乡。做实做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五大文旅产业链建设,开展景区提升、线路打造、品牌建设三大行动,实施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以及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陕西自然博物馆黄陵馆项目,促成祭祀产业、艺术写生基地落地,积极发展休闲游、赛事游、乡村游、研学游等新业态,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3条以上,举办品牌活动2场次以上,培育3A级景区1家。
多措并举提振旅游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大旅游营销、文创开发、政策优惠力度,打造一批“景区+美食”“民宿+采摘”“展览+体验”“休闲+康养”“研学+基地”“数字旅游+线上消费”等消费场景,培育“延安味道”黄陵特色店5家、精品民宿5家以上。规上文化企业收入突破1亿元,三产增加值增长8%左右。
(三)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紧扣农业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定把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抓成最有奔头的产业,实施科技强农、品牌强农行动,加大无毒苗木、品种优选、滴灌技术、矮化种植、现代农机等新技术应用,启动“黄陵翡翠梨”地方标准制定和知名品牌建设,新建“五新”果园2500亩,提质改造苹果6500亩、翡翠梨2000亩,发展优质苗木繁育基地100亩,实现塬区果园灌溉全覆盖。扎实推进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示范园、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建设,持续提升“四贷两保”金融服务、农技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设省级高质高效果园4个、市级美丽果园4个,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家。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1亿斤。一产增加值增长5%左右。
紧扣农民富,打牢共同富裕基础。坚持“守底线、固底板”,持续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持续深化“两包两带”机制,夯实领导包片、部门包村责任,以发展联农带农经济为重点,实施桥山街道特色农业基地、店头乡村振兴产业提升、隆坊生态种养现代农业、田庄翡翠梨增产提质、阿党梅花鹿生态养殖园、双龙特色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35个,建成中药材订单基地3000亩,培育家庭农场5个,创建示范社6个。以做优特色经济为基础,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支持荣华富洋、东德顺、辣陕北等企业扩大果汁、榨菜、辣酱加工规模,发展中药材、黄花菜、木耳、蘑菇、油糕、软馍等“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美食”庭院经济1000户。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途径,实施“消薄培强”行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以上,实现5万元以下“薄弱村”清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紧扣农村美,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引领,重点聚焦产业兴旺和风貌提升,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编制完成30个实用性村庄和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遴选20个村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成1000座农村户厕改造、6000户清洁取暖,实施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提标行动,加强已建、在建示范村后续管理,推进乡村建设串点成线、集群连片。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狠抓项目建设,带动有效投资。认真落实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要求,加强重点项目“四张清单”管理,积极推进327国道绕城过境线、包茂高速旅游专线等26个项目前期,全力抓好98个重点项目建设,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50%,二、三季度开工90%、100%,年度投资完成75.3亿元,产业类项目、社会资本项目、制造业项目投资增长均达到10%以上。
狠抓招商引资,提速经济发展。坚持“项目人才技术”并进、“平台园区展会”并举、“签约落地开工”并抓,依托14条产业链、省级高新区、创新转化平台和省市招商活动,精心绘制“产业招商一图一库”,大力引进产业链骨干型、上下游配套型、科技转化型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增能。全年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新增产值20亿元。
狠抓服务保障,优化项目环境。牢固树立“抓项目必须抓服务”理念,组建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建立项目引进评比奖励、资金争取通报激励、要素保障联审联办、开工建设调度观摩、滞后项目挂牌督办等制度,全面加强政策对接、工作衔接、项目承接,积极争取土地指标、政策资金、能源和环境容量,努力以政府之“为”、服务之“优”跑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