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乡村振兴示范行动,以更强决心推动富美乡村实现新跨越。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聚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进一步完善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落实产业、就业、金融等各项帮扶措施,深化闽宁对口帮扶和央企定点帮扶,持续搭建消费帮扶产销供需平台,探索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强兜底保障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稳定实现“两个高于”目标。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机制,实施高效节水灌溉6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整合涉农资金60%以上投入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成块连片发展养殖、种植、设施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建设设施农业种植基地3个,培育壮大养殖经营主体22家,发展庭院经济1万户,建设大湾乡杂交小尾寒羊产业基地,饲养肉羊2万只以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实施冬季清洁取暖集中供热节能改造50万平方米、农村热源清洁化改造7000户,新建农村卫生厕所1000户,开展传统村落保护6个,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2个,维护城乡供水水源地及供水管网片区5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1个,争创全国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四)实施生态环境优化行动,以更严要求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宝地,争创宁夏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狠抓污染综合整治。系统运用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综合康复等措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突出抓好策底河水生态修复,着力抓好泾河干流综合治理,有序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二期工程,加快实施示范村污水治理项目,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一体化工程,全面完成乡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及封场项目,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5%以上,泾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加强全域生态建设。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积极推进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造林5.5万亩,引进陕西林投集团参与生态建设,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5万亩,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3.5平方公里,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7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企业排污指标监测,严查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废弃物有机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动节能降碳增效、绿色低碳循环、绿色生活创建。
(五)实施美丽城乡提质行动,以更大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实现新跨越。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互动、协调共生,着力构建“一核促两翼、三镇带四乡”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固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桥头堡”。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注重规划先行,抓紧编制国土空间总规、控规及专项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快构建“1+6”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提标、公共服务提质、产业配套增效,努力建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一乡一品”美丽乡镇、特色乡镇。不断夯实城乡基础。持续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312线苋麻湾至杨庄段公路改建工程,改造提升农村公路45公里,维修改造水毁公路20公里,建立品质高、网络畅、路域美的城乡公路网络。加快城乡供水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铺设农村配水管网137.45公里,不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二期项目,统筹实施县城雨污分流三期工程,重点抓好县城绿化养护及提升改造,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供热管网建设,盘活开发和平巷原人行片区、龙潭街原加油站片区,开发建设陕果天府源邸、荷花新城商业综合体,新增县城房地产开发面积8万平方米,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和承载能力。深化城市治理全域覆盖,持续推进规范停车、精致环卫、农贸市场文明创建,物业管理评星定级,实现城市功能便捷化、市容市貌整洁化、物业服务优质化。
(六)实施改革创新赋能行动,以更深层次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蹄疾步稳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改革开放热土。突出科技创新驱动。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制度,推动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实施闽宁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加快纯净水及蜂蜜水生产、万吨降解膜生产线、山泉水生产销售项目建设,力争园区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加强创新协同联动,深化校(院)企合作、东西合作、政银合作,建成科研育成平台、实验站、示范基地、检测中心等创新载体。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培育壮大“农高新”“小巨人”等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合作、科特派、科技惠民项目25个,开展科技成果转化10项,培育认定技术创新中心1家、科技型企业5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确权、赋能、定价、入市四个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六权”改革。全面落实水资源“四水四定”原则,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水资源补偿。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推进“三统三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打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样板。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有序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新探索以林养林、以地换林新模式。实施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能源绿色发展、重点领域能效提升、体制机制创新、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五大行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快碳排放确权计量,建设碳汇林1000亩,开展跨区域碳汇交易试点,争做宁夏碳汇交易的排头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盘活资源资产,创新融投资新机制,不断提升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一业一证”改革,推广企业开办“网上办”,推动“一件事一次办”“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跨区通办”,拓展“163”政务服务县乡一体化,实现政务服务便民利民。深化“互联网+监管”,加快“审管联动”一体化,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信贷担保、权益保护等惠企政策,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切实发挥纾困基金援企作用,健全完善问题线索收集、接诉处理、公开曝光机制,高效服务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