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在庄浪县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庄浪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 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2年,是庄浪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奋进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和多重风险的冲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高效统筹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履责于行、担当实干,圆满完成了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迈出了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庄浪的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逆势奋进抓投资、兴产业,县域经济积聚新势能
经济增速顶压稳行。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顶格配套63条政策清单,紧盯年度目标,加强分析研判,强化精准调度,突出项目支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1个1.1亿元、专项债券项目13个5.16亿元,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55个,当年完成投资63亿元,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同比增长8%、10%,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2.53亿元,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700万元,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与去年同口径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4亿元,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425元、9655.8元,增长6.5%、10%,各项存款余额144亿元、贷款余额90亿元,我县被市政府授予年度市长金融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集群化推动优势产业链式发展,重点产业链产值达到82.7亿元。苹果产业全县抓建梯田有机苹果12万亩、绿色苹果30万亩,改造提升老果园2万亩,新建果品贮藏库12座5万吨,庄浪苹果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万泉镇被评为全国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红牛产业稳妥完成33个国有牛场改制,建成南湖镇2000头平凉红牛养殖小区、永宁镇平凉红牛集散服务中心,新建饲草料加工厂7处,青贮饲草48万吨,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4.5万头、27万头、186.9万只。马铃薯产业建成了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1万亩,种植马铃薯36万亩。蔬菜产业建成南湖现代农业设施蔬菜产业园,发展蔬菜基地4个,种植蔬菜9.1万亩。中医药产业打造了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园,完成中医院康养中心改造提升,种植中药材2.5万亩。全力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整治清理撂荒地、废弃苗木地7.8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发展旱作农业70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2万亩、总产量22.05万吨,一产增加值增长7.8%,县农技中心被评为全国五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工业商旅突破壮大。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建成宫灯全产业链基地1处、加工厂24个,开建了8000万块煤矸石制砖和年产4万根电杆生产线,年产32万吨铅锌矿石生产线建成投产。积极组团参加“兰洽会”等大型招商节会,成功举办首届“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联谊活动,签约引进项目92个,实际到位资金39.58亿元。打造了紫荆路和印象水洛城2个商贸街区,建成了电商冷链仓储配送中心,新建城乡家政服务点21个。认真落实促消费政策,发放企业贷款16.42亿元,办理减税降费9731万元,免费投放电子消费券4批(次)130万元,发展民营企业433户,培育规上企业5户、限上企业3户,完成“个转企”78户,宏达淀粉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和省级绿色工厂。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精心抓建乡村旅游样板村6个,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12%、7.6%。
——一年来,我们统筹推进抓巩固、促衔接,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推进“十聚焦十到位”专项行动,精准加强“三类户”动态监测和帮扶,稳定消除风险对象2086户9130人,风险消除率71%。持续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基础,发放学生资助金9433万元,开展大病救助2967人,实施农村抗震农房改造229户,维修供水管网90公里。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08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项目114个,发放小额信贷3.7亿元、“富民贷”3779万元,落实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资金6561万元,新建乡村就业工厂7家,就近吸纳劳动力315人,开展技能培训6347人(次),输转劳务工10.4万人,创劳务收入30.55亿元,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2%,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质量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62个,完成“一村一策”乡村建设计划257个,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3个、市级18个、县级15个。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废弃危旧房12.3万平方米,治理垃圾堆放点955处,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3万座,争创省级卫生单位10个、卫生乡镇5个、清洁村庄84个。着力构建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个、县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6个,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联农带农效应凸显。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9个、省级36个、市级47个,发展家庭农场816个,带动全县流转土地18.4万亩,有效促进群众增加收入。不断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营,采取大户流转和托管经营相结合,盘活闲置宅基地1183宗863.8亩,打造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市级试点村4个、县级试点村26个。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7.2万元,同比增长59%,乡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