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县域经济规模小,工业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还需不懈努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措施还需不断强化、力度还需持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法治民乐、诚信民乐建设任务还很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还需久久为功;骨干财源培植不足,刚性支出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政府自身建设还需不断加强,行政效能尚需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县十六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方向,更好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全力推进“三个示范区(园)”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民乐的时代篇章。
奋斗目标是:到202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2%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县域经济总量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立足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坚定不移把“工业强县”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工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出台土地、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扶持政策,持续增强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把工业园区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不断激发园区创新发展活力,全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政策集成的洼地、产业发展的高地、投资兴业的福地。紧盯打造百亿级产业园目标,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增总量,吸引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着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综合能源、精细化工、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工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力争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亿元以上,工业对财政税收贡献率达到40%以上,推动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接二连三”的思路,持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形成“连村成片”“跨镇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居民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引进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行“小块并大块、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模式,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60万亩以上,高附加值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建成,争创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科学开展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创建国家马铃薯制种、油菜制种大县。实施全域旅游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品牌标准化创建工程,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主题旅游线路、创意旅游产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全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家政服务、养老育幼等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二)强化生态治理保护,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新魅力。立足生态功能型发展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牢牢把握“碳达峰”“碳中和”[15]绿色机遇,精心谋划争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黄河流域沙化土地可持续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生态治理项目,组织实施新一轮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和“一园四带”造林绿化示范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深入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果。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认真落实河湖(警)长制、林长制,深化生态环境“全链条”监管模式改革,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基地。
(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分类推进发展类村庄规划建设,以符合民乐实际的建筑风貌为主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加快集镇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和要素向集镇集中配置,提升集镇综合承载能力。成立乡村振兴投融资公司,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高标准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