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资源聚合,积蓄追赶超越新动能
建强创新发展平台。高水平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区,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方案,明确各区块功能布局,加快组建创新创业园投资公司,启动人才创新谷建设,引入创业孵化运营机构,争取更多省级、市级创新平台落户园区。加快学研小镇建设步伐,做好“一院、两校、三基地、五中心”建设保障,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服务、市政设施、园林绿地,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
优化技术创新生态。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积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促黄关酒业、新美新茶叶新三板挂牌。探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全年转化科技成果12项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坚持“柔性引才”与“刚性留才”并重,大力实施“招硕引博”工程,拓宽“人才绿卡”服务领域,让更多优秀人才落户南郑、扎根南郑、建设南郑。
融入数字经济浪潮。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提升、治理模式数字化创新等六大行动,启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抓好移动ICT数据中心、“汉辉到家”数字商超项目,做大做强信息服务、跨境电商等业态。提速数字乡村、数字政府建设,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政务数据信息,建立“智慧南郑”管理指挥中心,拓展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
(七)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绿色增长,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推进生态建设系统化。严格执行秦巴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国土空间规划,刚性落实“三线一单”管控,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整治。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实施新一轮避险安居搬迁工程,完成6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修复退化林1.1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河湖两岸建设管护。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新一轮蓝天行动,深化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等污染综合治理,抓好PM2.5和臭氧“双减双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15天以上。压实各级河(湖)长职责,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清洁行动。健全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长效机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稳定改善土壤环境。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从严查处破坏生态、偷排漏排、非法倾倒危废等突出问题。
探索生态转化新路径。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鼓励支持冶金、建材等企业绿色化改造。坚持以“两山资源公司”引领绿色经济,包装谋划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促进各类资源转化赋能、盘活增值。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减塑降污行动,让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成为社会共识。
(八)坚持人民至上,办好民生实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加大稳企稳岗力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以上。全面完成“无欠薪区”创建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医保参保扩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推动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重拳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健全留守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力度,积极申报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加快殡仪馆迁建步伐,年内完成主体工程。深化“双拥”共建,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加快渔营小学、双柏小学等17所学校建设步伐,新建改建校舍11.2万平方米,增加学位7625个,让“择校热”“上好学”不再成为家长的烦恼。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公民办教育和幼儿教育,精准资助困难家庭学生,让教育普惠各类社会群体。纵深推进“双减”工作,规范发展民办学校,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五个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全年送戏下乡180场、放映公益电影4000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保护,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实施陈小屏故居、红色交通线南郑驿站维修工程。完善社区体育公园、市民健身场所配套设施,办好七省市门球邀请赛、自行车巡游等精品赛事。
守护广大群众健康。全力推进健康南郑行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大紧缺人才培养招引力度,严格疫苗、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均衡布局和扩容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区人民医院整体迁建进度,抓好区中医医院、区精神专科医院二期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开工建设乡镇卫生院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项目,让群众看病更省心、更便捷。
(九)坚持精细治理,筑牢平安基石,创造幸福和谐新生活
慎始如终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环境同防”策略,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四集中”措施,多渠道强化预警监测,加强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返南人员闭环管理,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核酸检测、流调溯源能力建设,全面消除社区管控、发热病患、人员聚集风险,坚决守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