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陕西省)蓝田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四)聚力固成果重治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建成4000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围绕大西安“菜篮子”“果盘子”定位,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2000亩,做大做优草莓、樱桃、大杏等特色果业,擦亮“蓝田果蔬”品牌。加快推动石羊农科“云养殖”项目二期、陕西德康生态蛋鸡养殖扩建项目建设,建成省级奶山羊现代农业示范园,全面提升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统筹做好脱贫人口增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和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动态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清零削薄”行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支持食用菌、核桃、中药材、花卉等形成规模效益,实现7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深入开展“春风行动”“万企兴万村”等活动,加强劳务协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公益专岗、生态护林员等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完成所有行政村规划编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农村供水水质检测中心,完成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5处。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0公里,完成安防工程500公里,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污水治理22个村、户厕改造4000户。规范村庄布局和农村自建房风貌管控,充分挖掘村庄文化内涵和资源禀赋,创建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21个,争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强化农村发展保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县镇村三级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农技人才400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118名,培育市级农村科技示范户20户。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推广创建一批“枫桥+乡约”社会治理示范村,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培育淳朴民风。

  (五)聚力抓改革添活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入驻。用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更多服务一网通办、跨区通办。推动水电气等“一件事一次办”,一般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分别压减至35个、60个工作日以内。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提高市场主体办事便利度和可预期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200户。深入开展“老朋友、新合作”活动,落实常态化走访机制,优化亲商助企服务措施,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序实施第二批县属国有企业整合,力争县投控集团总资产达到50亿元以上,有效净资产达到30亿元以上,公开市场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打通直接融资渠道,实现融资能力10亿元以上。统筹推进工程项目审批、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突出问题,推出一批“民有所呼、我有所行”的“小切口”改革,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加大科技创新支撑。主动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智创云谷项目建设,搭建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平台,梯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建立家居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基地,提升“蓝田家居”品牌竞争力。探索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

  (六)聚力扛责任抓落实,打赢灾后重建攻坚战

  高标准建成移民安置社区。加快玉山、普化移民社区建设,统筹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和后续产业发展,建立专业化物业服务管理制度,确保2043户7462名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整合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农村农房抗震改造补助和群众自筹等各类资金,完成房屋修缮加固和就地重建,全力保障群众住房安全。

  高标准恢复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各类政策资金,加快因灾受损基础设施修缮重建,实施农村供水工程35处,铺设管道275公里,清淤疏浚河道102.9公里,修复河道堤防34公里。修复重建水毁公路156条、桥梁20座。恢复设施农业、水毁农田1118亩。修缮加固村委会等公共设施105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高标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科学制定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重点隐患排查,实施应急救援基地、水库治理和大坝安全监测等项目,做好常态化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演练,切实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能力。加快“数字减灾”项目建设,建成相控阵天气雷达、林区火情卫星预警和地质灾害位移监测系统,全面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17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