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河南省)济源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列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愚公儿女翘首以盼的高铁梦想未来可期。沿太行高速、沿黄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南太行旅游公路一期建成通车。逢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列入省选点规划。建成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入选2021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四)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创新不松劲,持续拓展深度广度,不断蓄积发展动能、构筑发展优势。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2543个事项不见面审批、1475个事项“马上办”、246个事项“跨省通办”、30个高频“一件事”线上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新开办企业全程“零费用”。深化综合执法改革,率先在全省分别向镇、街道下放行政处罚权60项、30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豫光集团混改稳步推进。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管委会+公司”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步推进,获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市、家庭农场示范市、推行林长制试点市。

  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组织开展北京“双招双引”、大湾区招商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跨境电商大会、进博会等节会活动,与正威集团、武汉拓材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签约富士康手机构件等重大招商项目190个,总投资615.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38.5亿元、利用外资4亿美元。出台招才引智“金六条”,深入开展“筑巢引凤”专项行动。获批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设立全省首个外向型经济服务中心,申创有色金属材料、机械基础件、珠宝首饰3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出口总额386.3亿元、增长61.3%,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获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创新驱动多擎发力。2家企业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企业成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豫光锌业认定为全国质量标杆。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特殊钢材料创新中心认定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年企业研发投入经费14.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6%、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

  (五)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民生支出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1%。

  始终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定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策略,从严落实人、物、环境“三链同防”,累计排查管控涉疫重点人员2万人次,3周岁以上人群疫苗全程接种65.5万人,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积极应对8轮强降雨,未出现群死群伤、决堤垮坝、城市持续严重内涝,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时间启动灾后恢复重建,最大限度减少汛情灾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修缮加固、分散安置、集中迁建等方式,妥善安置受灾群众3031户;9大类703个重建项目“大头落地”,启动1.9万余户切坡建房治理,再造幸福美丽家园。

  始终把群众生活冷暖挂在心头。切实将“党群连心工程”落到实处,“有困难找党员”观念正深入人心。多渠道援企稳岗、扩大就业,完成技能培训7.3万人次,新增持证5100人,发放促就业资金1.13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6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568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699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持续提升,困难群众全部参保,累计发放三项待遇20.66亿元。落实医药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8000余万元。

  始终把群众所需所盼抓在手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9天,入选生态环境部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试点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优秀等次。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山区教师周转宿舍512套,入选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高考一本上线1691人,创历史新高,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获批本科单招计划。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妇女儿童医院、中医院二期、12个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投入使用,二院综合病房楼、三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启动建设,妇幼保健院通过省二甲创建评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中国山地马拉松济源赛事、全省青少年射箭锦标赛。

  各位代表!

  2021年的努力拼搏、负重前行,为十四届人民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爬坡过坎中砥砺奋进,在改革发展中勇争一流,谋划了一批关系长远的大事,攻克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难事,办成了一批普惠群众的实事。一路走来,感到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实。

  五年来,我们稳健前行、跨越突破。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是2016年的1.5倍,年均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6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连续五年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16年的1.4倍,年均增长6.8%。主要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多次获评“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积厚优势、抢滩占先。豫光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金马装备大型化改造、济钢特殊钢精品棒线材等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建成投产,纳米材料产业园、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中国白银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齐升。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王屋老街、“那些年”小镇、小有洞天精品民宿等项目建成投用,成功举办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中原餐饮博览会,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更响更亮。成为全球最大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杂交洋葱种子生产基地,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132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