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开放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全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战略,落实“1335”工作布局,围绕全市“三大定位”,打造“四大高地”,建设开放港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建设,大力引进龙头项目和领军企业,发展壮大临港产业,建设“十大产业基地”。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机遇,深化与4省16市港口联盟的战略合作,打造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长三角协同发展先行地、“流通贸易型”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样板地。建设豫非贸易直通港、豫货出海集散地,推动开放港城扬帆远航。
(五)坚持共享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着力推动品质生活引领,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高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面提高招工招商、就业创业质量,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万人以上。实施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淮河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推进健康淮滨建设,发挥院士效应,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五大工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保障,强化社会治理,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汛抗旱、安全生产、平安建设等工作,努力实现发展安全,建设宜居福城。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增长8.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8%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2亿斤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CPI涨幅3%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
完成以上指标,主要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常态化防控,筑牢疫情防控的底线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县委、县政府平急转换、果断决策、科学应对,在最短时间内圈住封死捞干扑灭疫情,保障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展现了“硬核担当”。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从严从紧从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实现最佳防控效果,坚决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底线,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实现“双过半”“全年红”。
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0版要求,坚持人、物、环境“三链同防”,加强基层排查,严格卡口查验,精准赋码管理,把基层、卡口、数字“三道防线”筑得更牢。发挥16类哨点预警作用,加强27类重点人群监测,常态化开展“四类筛查”,完善高效率、全覆盖的多点触发机制,强化监测预警。加强重点场所管理,严格宾馆、商超、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管理,严控聚集性活动,全面推广使用场所码,织密织牢疫情防控防线。
持续提升应对处置能力。提升统筹指挥能力,强化“一办五部”和17个专班协同联动,建强平战结合、高效运转指挥体系。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新建1个方舱实验室,配足技术力量,优化“预、采、送、检、报、核”各环节,做到应检尽检、精准快报。提升流调溯源能力,充实80支流调队伍,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做到精准流调、及时管控。提升隔离救治能力,做好县乡两级隔离点和县级集中救治点建设,储备隔离房间不少于2200间,优化流调、转运、隔离“三组合一”运行模式,做到应隔尽隔、应收尽收。提升社会免疫能力,全面推进6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免疫接种,加快3-11岁儿童免疫接种,普及社会疫苗,做到应接尽接。
(二)坚持项目为王,增强跨越发展新动能
科学谋划项目。强化政策学习研究,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充分释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6个文件政策红利,围绕“五大着力”,紧扣“五城同建”,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为县域发展蓄势赋能。紧盯重点领域,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七大领域,动态谋划储备项目900个以上、总投资1600亿元以上;紧盯中央投资方向,抢抓专项债券提前发行、中央投资加快下达等机遇,谋划专项债项目100个,争取专项债资金20亿元以上;紧盯省级标准,每季度谋划储备符合省级重点标准项目不少于2个。
高效实施项目。坚持以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320个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63.8亿元。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在省市考核中实现“保二争一”。在交通设施方面,加快推进淮阜高速等干线公路、城区“五纵五横”道路提质、“四好农村路”等42个项目建设,优化城乡路网结构。在水利设施方面,加快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饮马港水系水环境综合整治、洪汝河(大洪河淮滨段)综合治理工程等12个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在新基建方面,加快推进270个5G基站等25个项目建设,构筑智慧城市新生活。
全力服务项目。强化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大项目统筹办、大财政金融办、大建设调度办、大监管问效办“四大办”作用,坚持“单周调度、双周观摩、每月评比”,实行“五账法”,用好项目为王APP,强化精准调度,加快项目建设。强化包联服务,坚持县处级干部联系项目制度,常态化开展现场调度、督促指导,点对点跟进,一对一落实,强化项目保驾护航,打通项目建设“中梗阻”。强化前期保障,高标准策划包装项目,用好前期专项经费,建立并联审批、联合勘验“绿色通道”,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快审批、快开工。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用足用活政府专项债券,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和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