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系统思维,实现改革发展新突破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主体,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智能车间1个。搭建创新平台,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4家,申报省级创新平台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培育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投入研发经费2.2亿元以上,具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60家以上。引育创新人才。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支持锦绣江淮、迦百农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放权赋能改革,以构建“王”字型治理架构为契机,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落实“减县增乡”,推动乡级154项、村级3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全面增强基层治理效能。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推动15项“一件事一次办”落地见效,实现“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打造政务服务“淮服办”品牌。深化平台改革,河南淮河港产城公司资产规模达到50亿元、全口径融资20亿元。用好用活省财政直管县改革政策,严格财政资金管理,兜牢“三保”底线。实行新的乡镇财税考核办法,增加乡镇财税收入,备足发展后劲。统筹抓好国防动员、医药、卫生、价格、电力等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河南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要求,全面落实营商环境“118”优化提升行动,夯实牵头部门责任,推动49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营商环境省评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前两名。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和“三服务”大比武活动,用好“1+3”帮扶责任体系,加大惠企政策和“企业码”宣传力度,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全面完善法治体系建设,畅通发展环境投诉渠道,坚决查处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等违法违规行为,支持企业守法合法经营,打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市场环境。全面落实惠企政策,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市场主体突破4万户。
(四)坚持产业发展,开拓工业强城新境界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聚焦“1+1”产业,谋划实施工业项目105个,总投资210.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86.2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41亿元。加快智能服装时尚产业园、临港国际服装城、纺织后道整理产业园、化纤长丝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签约投产喷水织机达到7万台(套),引进贸易企业5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纺织科技创新中心、金腾智能科技产业园等建设,新增上云企业100家。做优绿色食品产业,启动食品科技产业园建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支持五谷春酒业振兴发展,推进五谷春酒业文化之旅项目建设,年度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做大做强造船业,加快整体迁入港区,深化与中船重工、中船研究机构合作,推动船艇制造转型升级,全年生产船艇610艘以上,产值不低于38亿元。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节能环保、5G等领域,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分布式屋顶光伏整县试点项目,开工建设龙山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工业互联网5G应用项目,全力搭建国内领先的产业互联网智能化服饰产销平台。
加快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改革。认真落实省委“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要求,推行开发区“三化三制”和“管委会+公司”改革,厘清与属地职责边界,剥离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实现“园区事园区办”。按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要求,精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争取东片区用地规模12.7平方公里,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实施“百园增效”行动,清查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僵尸企业,实现“腾笼换鸟”。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链图谱,坚持大员招商和“二分之一”工作法,发挥招商专班作用,开展线上线下招商,全年招引项目90个以上,总投资60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以上。坚持招大引强,重点对接阳光集团、恒逸集团等头部企业,每季度签约外资项目1个以上,全年至少落地一个1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坚持“招工即招商”理念,两年内储备工人3万人以上,叫响淮滨招工品牌。
(五)坚持融入大局,释放开放港城新活力
做强开放平台。抓好整体规划,完成《临港经济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临港经济区综合交通规划》《临港经济区产业规划》等编制工作,争取临港经济区用地指标9.22平方公里,拓展发展空间。打造智慧港口,加快“淮上云”智慧化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港口由智慧化可视化运营管理向港口作业无人化操作延伸。做强开放基础,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启动淮河(淮滨段)二级航道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港口专用铁路工程,推进信阳(淮滨)保税物流(B型)项目,建设水路二类开放口岸,完善港区功能配套,构建公铁水空一体化现代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壮大临港产业。围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以能源储备、装配式建筑、船舶制造、家具制造、临港物流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海气入豫”、煤炭储备园区、应急船舶制造及水上救援产业园、中原户外休闲家居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筑材料再生加工利用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形成以物流、加工、贸易、服务为主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