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招商引资热潮。落实湖滨区招商引资《投资指南》和《奖励办法》,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项目库和企业名录库。全面推行“二分之一”工作法,精准围绕东部片区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型储能装备产业园建设等重点方向,综合运用资本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努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确保全年签约额超100亿元。
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提升事项网办率。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商业纠纷化解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力争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市辖区前30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承诺事项范围,争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市、区)。提高财政直达资金精准性,让更多政策资金和社会资本流向企业,帮助实体经济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七)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健全治理体系,严守环境底线,增强碳汇能力,以生态含绿量体现发展高质量。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统筹谋划保护与开发,加快黄河流域(湖滨区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三门峡水库清淤试点项目,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拓展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扎实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清源行动”,推动七里沟废旧矿区光伏发电站、滑雪场等项目建设,巩固矿山治理成果1500亩。建立完善黄河流域危险废物排查清单,强化生活垃圾、农业面源、畜牧养殖等污染源治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加大道路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汽车尾气治理力度,推动细微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双控双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省定目标,水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持续稳定。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试点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居民生活垃圾自主分类投放准确率;突出抓好餐厨垃圾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等项目建设。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系统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加快推动重点企业环保B级以上达标全覆盖,新增A级或引领企业达标8家以上。推进200兆瓦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完成新造林3000亩,森林抚育8000亩,打造绿化示范点6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八)加快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一老一小一青壮”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落实稳岗就业和防失业等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5200人以上。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程,建立“五业”联动机制,全年技能培训71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750人。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
强化完善社会保障。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做好困难群众、残疾人、困境儿童等保障救助工作。围绕“一老一小”,加快发展普惠公平、安全可靠的社区养老托幼服务,启动湖滨区公办托育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个区级养老服务中心、3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2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崖底、斜桥、上村、梁家渠4所幼儿园及上村小学建成投用。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湖滨区医院、三门峡康复养老综合医院、湖滨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高标准建好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增强社会治理效能。强化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八五普法”,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扫黑除恶、禁毒整治、反电信诈骗等工作,健全常态化专项打击违法犯罪机制,密切跟踪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九)全面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坚决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坚守“外防输入”防线,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扎牢“四个口袋”,做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依法防控、人人防控。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加强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转运、医疗救治、社会免疫等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络,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燃气、非煤矿山、消防、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领域风险防范,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推动“双预防”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全覆盖,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扎实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强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五预”有机衔接,常态化开展防汛等自然灾害应急演练,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开展“三零”单位(村、社区)创建,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落实风险防控机制,持续开展政府债、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重点行业不“暴雷”、隐性债务不新增、“三保”支出不断链。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