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支撑作用不明显;大个头、大体量、科技型、创新型的项目、企业个数较少,土地、资金、用能等要素制约较为突出;民生领域仍有较多短板和欠账;风险隐患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新冠疫情仍有很大变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较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领域的风险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正视问题、直面挑战,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今后五年,是汝州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更是汝州乘势而上的转型关键期。按照市八次党代会的整体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落实平顶山市委“四城四区”和“一极两高三优四提升”发展目标,奋力建设汝瓷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幸福活力之城、豫西南区域性副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汝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顶山市平均水平,力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位次稳步前移,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一区三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绿色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两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总产值突破500亿,打造全国绿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废旧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园,打造产值500亿元的全国畜牧强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大易物流、天瑞信科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初具规模,产值突破300亿元。为平顶山市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作出汝州贡献。
——城市发展建设展现新面貌。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超过51%,绿地率达到42.7%,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加快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培育一批省级、平顶山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50%以上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省级“美丽小镇”建设标准,实现农业效益更好、农村环境更美、农民收入更高。
——改革创新呈现新活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健全,企业治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群众幸福生活实现新提升。教育体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自然灾害防御等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三、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46万吨以上。
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稳定扩大有效投资
精心谋划项目。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聚焦“六新”、产业转型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等重点领域,提高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的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全力推动谋划的367个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亿元以上。
抓好工业投资。坚持工业优先,突出抓好工业项目,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5亿元以上。全力做好企业升规纳统,制定“个转企”“小升规”清单,建立重点项目、企业培育库,研究出台一揽子入库支持政策,确保应入尽入、应入必入,全年力争新增“四上”企业80家以上。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全年签约项目10个、开工项目20个、投产项目25个。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用足用好增减挂钩、临时用地、先行用地等土地政策,持续开展经开区“百园增效”行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切实解决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