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召陵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中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大战略”、市委“三城”建设决策部署,聚焦三区三基地一家园发展定位,抓项目拼经济、强创新增动能、破难题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现代化召陵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21.38亿元,增长5.2%,全市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全市第三;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7亿元,增长12%,税占比66.3%,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量质并举的良好态势。先后荣获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区)等2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连续16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连续5年荣获全市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区),荣登“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第28位。
这一年,我们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达到新水平。项目储备更加充足。“十四五”项目库动态调整后项目达到814个,总投资3965.9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551个,总投资3101亿元,数量、投资额度占比分别为67.7%、78.2%,为“三个一批”滚动实施提供了保障。招商引资更有实效。新签约正大现代农业产业园、东聚精密液压连接件等亿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175.6亿元,其中10—30亿元项目5个,国内外500强、行业百强项目10个,为召陵发展增添了后劲。项目建设加速推进。32个省市重点项目履约率、开工率100%,年度计划投资165.6亿元,完成投资182亿元,完成率110%。2023年开展三期“三个一批”活动,新增加“三个一批”项目68个,总投资668.06亿元。其中12个“签约一批”项目全部注册履约;32个“开工一批”项目已投产31个;24个“投产一批”项目全部达效。双汇第三工业园中央厨房、中华菜肴等5个项目和50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已试生产,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即将投入运营;电力装备产业园、蓝宝科创园一期等7个项目已投产;华中冷链物流园、食品科技园、际华3515军品产业园等项目正在按时序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8家,总数突破100家。食品产业形成以双汇、正大、中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企业达110多家,产值达50亿元;宠物经济产值突破10亿元,央视专题报道,为全市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亿博科技、永光电力、世林机械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企业达80多家,产值达35亿元。电商物流产业形成以双汇电商、“三通一达”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企业达150多家。全年电商交易额88.6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1.3亿美元;日均快递中转量突破1200万单,峰值突破1500万单,年物流中转量达300万吨,召陵成为辐射豫中南、全省第二大快递物流分拨转运中心。要素保障有力有效。全年组卷报批土地887.3亩,供应土地784.6亩,土地出让金5.2亿元,盘活闲置土地105亩、低效土地400亩,收储土地800亩。谋划专项债券项目108个,资金需求170亿元,已到位资金11.55亿元,项目数量、资金需求量全省综合排名第六、全市第一。第一批新增国债全市通过国家审核项目17个,我区通过6个,总投资2.58亿元,资金需求1.74亿元,通过项目数量及资金额度均远超其他县区。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3个,总投资48.7亿元,拟争取资金19.15亿元,已全部上报国家储备。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收集并解决企业问题287个,帮助企业招聘员工2000多人,协调金融机构投放贷款近13亿元。
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推改革、促创新、育主体,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成效凸显,荣获“河南开发区2023年度‘金星奖’——最具竞争力产业链20强”。在全市率先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扎实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区管校聘、便民就医、国企改革等稳步推进,增强了发展活力。创新生态逐步形成。发挥1000万元科技金融业务风险补偿金作用,引导17家企业办理“科技贷”6165万元。企业科技填报率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91.4%,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2.8亿元。华生维克等企业与中原食品实验室深度合作,中誉宠物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合作共建宠物食品研究院,4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区技术服务合同登记资金达到2.75亿元,全市第二。创新主体全面提升。际华三五一五成功申报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皮革皮鞋研究院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我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正宇电气等2家企业申报为省级“瞪羚”企业。景珍生物科技等7家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1家。国家级科技型企业、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67家、89家;新增优肯液压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到35家;红黄蓝电子等5家企业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科生物入选省级重点研发专项,三五一五、漯效王成功申报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工业转型步伐加快。亿博科技入选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三五一五、永光电力入选省级优秀智能应用场景项目,新增省、市智能车间各1家,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完成两化融合对标32家,企业上云达到130家。
这一年,我们铆足干劲夯基础、兴产业、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完成延河路、厂北路等5条道路建设和香山路、秀水河路等4条道路照明工程。提升改造秀水河路、汾河路等11条人行道,建成乐道9公里。建成4处智能充电站、110个公共充电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童趣公园、智慧园林、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投用。整治提升窨井盖1300座,被评为全省先进县(区)。育才路和英杨农贸市场完成迁建,新市场已投入运营。26处拆墙透绿整治提升全部完成,创文工作全市先进,数字化城管工作保持全市第一。乡村发展全面提质。新建高标准农田4.9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3.08万亩,总产量35.47万吨。积极发展蜜薯、小辣椒、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建立“村集体+农户+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新认证“三品一标”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创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农业强镇1个。正大现代农业产业园、5G智慧辣椒产业园、甘薯小镇加快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成功举办全市第十一届大徐西瓜采摘文化节、第六届中原(漯河)红枫文化节、首届“蜜薯节”,建成中原农耕文化展示馆和漯河农机文化展示馆,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谋划乡村建设项目590个,总投资20.9亿元。投资3251万元建设农村公路28条30.3公里,建成17.2公里沙河右岸堤顶路。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顺利推进,春节前全区群众全部吃上丹江水。创新实施“四小园”工程,提升改造732处,新建1163处,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五美庭院”创建被评为市级先行区。完成户厕改造4257户,整治坑塘和黑臭水体620处,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人居环境整治省市先进,13个村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单位。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机制,新识别监测对象39户151人,风险消除264户919人。产业帮扶收益808万元,带动1689户脱贫户、监测对象人均增收4783元。投入财政衔接补助资金3825万元,实施项目33个,完工率、资金支出率均100%。“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充分肯定;小额贷款工作在全省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接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10、PM2.5浓度同比下降8.3%、6.4%,空气优良天数达252天,同比增加24天;沙河、黑河、汾河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三。深入推进中央和省市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地下水集中排查整治效果明显,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