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宜居宜业的发展载体。完成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实质化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凸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加快开发区规划提升,调优产业结构、调增产业空间,加大停工停产和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强化新进项目用地保障。大力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解决产城分离、职住不平衡、配套设施不完善、潮汐式交通等突出问题,围绕产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尽快弥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大与大型央企合作力度,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生态于一体的城市板块,切实提升开发区颜值和品质,着力打造功能配套完善、彰显文化风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渗透叠合的“花园式”开发区。
提高招商引资能力和成效。用好招商引资六项举措,立足延链补链强链,滚动梳理高质量项目线索,常态保持谋划联系项目是对接洽谈项目的3倍以上。注重“招”与“选”有机结合,制定并动态优化产业链树状图、重点区域招商地图、重点企业目标库,瞄准大型央企、外资企业、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力争全年新引进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2个,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链项目3个,新引进项目签约总额500亿元以上。
(六)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工程,提高城市魅力值
坚持高标规划引领。紧盯“1+8”郑州都市圈、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规划建设,聚焦规划统一编制、产业统筹布局、要素统筹配置,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细化各类专项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引领城市功能同构、产业链条同塑、资源要素同用,促进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联享、创新资源及创新人才联引、经济发展联动,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统、同、联”。加强城市设计和控规编制管理,科学控制用地使用强度,合理确定各板块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建标准,探索设置政策性弹性发展区。
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强化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韧性,加快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桥梁隧道、防汛排涝、抗雪防冻等方面管理。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改造老旧小区22个,持续推进既有建筑电梯加装,改进和优化物业管理,着力实现环境整洁、配套齐全、智慧安防,切实改到群众心坎里,改出城市新气象。持续畅通“微循环”,新建改建市政路网51条,大力推进园区路网连通。开展边角地、闲置地“口袋公园”建设,实施街心花园升级改造,为群众增添绿色休憩空间。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秩序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序化、洁化、绿化、亮化”专项整治,大力开展违法建设、垃圾积存、施工围挡、门头牌匾攻坚治理,常态化查处占道突店经营、乱停乱放、噪声扰民等问题。实施城区窨井盖治理提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积极创建“无废县城”,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以上。
(七)实施乡村振兴系统推进工程,夯实“三农”压舱石
农业生产增量。新建高标准农田9000亩,粮食播种面积保持50万亩以上,产量19万吨以上;蔬菜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产量85万吨以上,守好群众“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积极发展农业深加工,推动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园区1家,着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再到“休闲”的产业链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农村环境增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3个精品村、13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在每个乡镇、街道打造2至3个人居环境亮点村,串点成线,打造3条具有平原特征、郑州特点、中牟特色的精品路线。坚持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强化与央企、社会资本的合作,建好水、电、路、气、数等基础设施,实施通村道路建设项目6个、村内道路建设项目25个,持续推进户厕改造,实现改厕改污全覆盖,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从“净起来”向“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转变,建设乡村幸福家园。
农村改革增效。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政策。稳慎做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推进雁鸣湖镇九堡村、万滩镇关家村、狼城岗镇北堤村宅基地改革,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牟经验。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着力建立规范、统一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培育一批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强村富村。
农民生活增彩。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常态化开展“三类户”预警性排查,做到应纳尽纳。推动教育、医疗、住房、低保、养老等各项民生保障政策向脱贫人口倾斜,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强化项目帮扶,实施帮扶项目35个;加强创业就业帮扶,为脱贫户、监测对象发放小额信贷规模不低于400万元,带贫企业扶持贷款4000万元以上,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大力推进技能增收。
(八)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工程,促进发展可持续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控煤、抑尘、管车、治企等措施,抓好工业企业、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控,最大程度减少重污染天气,保持优良天数在全市前列。压实四级“河湖长+警长+检察长”责任,深入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扎实开展“三污一净”及河湖采砂专项整治,动态消除黑臭水体。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