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动力持续提升。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总投资80亿元的岑田抽水蓄能电站获批建设,2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6亿元。坚持“一把手招商”,成功承办“全省产业有序转移招商引资对接平台推广应用现场会”,在全市率先聘用招商大使,开展招商路演、农文旅招商等线上线下活动9场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投资额达47.2亿元。成立中国(河源)东源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颂怡塑钢等项目加快建设;实际利用外资7714万元、总量全市第一。消费活力不断激活,以“五大消费”为抓手,举办“首届河源米粉厨王争霸赛”等促消费活动10场次,特别是“东源非遗年”、万绿湖开渔等活动受到央视关注报道,有力促进城郊经济、假日经济等新业态新消费加快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3家;成立县属国企绿源贸易公司,推动“东源手信”走进湾区市场;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通过验收;建成河源市首个县级寄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设立镇级青年人才电商培训实践基地2个,全县网络零售额达4.66亿元、增长66.7%。
(三)扎实夯基础、全力优环境,“融湾”“融深”蹄疾步稳。抢抓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机遇,进一步夯实互联互通基础,推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交通环境不断改善。深入开展交通大会战,G205线柳城高速出口至蓝口段、G236线黄村至康禾段和S230线东源车头山至齐坑段、S341线半江镇西溪村至半江村段、仙塘徐洞至新港双田段等5个国省道及农村公路路面改造项目建成通车。公路灾毁、高铁损毁等道路修复项目及西环路(一期)、省道S230线黄田大桥段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四好农村路”110公里,改造危桥23座,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7公里。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扩权强县”赋能改革扎实推进,承接省级审批事项2项,下放基层行政处罚事项222项、公共服务事项30项、委托事项105项。归集22个行政主体“双公示”信息10732条,13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门办理”,824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和412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推出“一件事”主题服务50项,投放“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302台,243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自助办”。“1+5+N”国有企业顶层架构不断完善,国企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博士工作站1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深入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个,实施科技项目71项,转化科技成果16项。创新成立乡村振兴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和助力赋能人才委员会,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等高层次人才202人。“双百行动”落地见效,携手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共谋发展,成功打造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县域创新基地。“河源东源(广工大)人才科创孵化飞地”“河源东源(深圳)产业促进中心”“河源东源(盐田)科技创新中心”等“反向飞地”在广州、深圳挂牌。
(四)坚持抓治理、全力护生态,绿色优势巩固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守护青山绿水。
绿美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绿美东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建设高质量水源林7.56万亩、新造林抚育5.38万亩、森林抚育4.66万亩、改造桉树林5.24万亩、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业面积6.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198万立方米、增长2.68%。3个绿美综合型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新丰江九里湖森林公园获评“广东省林长绿美园”。新港镇被评为“省森林城镇”,建成森林乡村2个、绿美古树乡村1个。植绿护绿活动广泛开展,全县累计义务种植乡土树种18万余株。
污染防治持续攻坚。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扬尘治理等大气污染防控,深度治理省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企业6家、淘汰VOCs低效治理设施企业7家,6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均值为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保持全省前列。深入开展“千塘万渠”清淤行动,清理河道725公里,建成碧道7.2公里,整治问题入河排污口2个,新丰江水库、东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Ⅰ、Ⅱ类标准,省、市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义合镇南浩村黄沙坑废弃矿点整治生态修复工程以“优良级”通过复绿专项验收。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9宗交办案件全部办结。
绿色低碳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强势复苏,万绿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万绿湖风景区“中国天然氧吧”通过复核、正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苏家围·东江画廊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核,啸仙故里、南园古村、仙湖茶园等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万绿客家驿站民宿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33.5%。创成节水型载体37家。GEP核算试点工作扎实开展。生态气象监测基地建成使用。
(五)谱好幸福曲、全力惠百姓,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用心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保障坚强有力。民生支出44.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45%,“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工作机制、解决民生问题570宗。累计发放各项就业创业专项资金1661.49万元,惠及人群超5000人次;开展“三项工程”技能培训542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577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人等补贴标准持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特殊人群参保率达100%,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障参保率达100%。完成养老服务机构消防升级改造5家,建成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长者饭堂4家,完成适老化改造280户。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