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创新与人才工作。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推动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促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以上,新增高企7家以上。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能力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32%以上。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力争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4亿元以上。深入开展“雁归源”等人才行动,实施新一轮扬帆计划,强化人才落户、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努力让人才“安家”更“安心”;加强博士科研工作站建设,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用好县“百千万工程”人才干部培训基地、河源东源(广工大)人才科创孵化飞地,深入开展“梦启糖巢”乡村创客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东源发展新赛道。巩固拓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努力构建普惠创新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
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围绕“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生态建设等重大战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名南环保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天然气“县县通”东源段工程,推动3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亿元以上。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民间、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用好省招商引资对接平台,聚焦主导产业上下游强链补链,力争新引进超亿元优质工业项目16个以上,其中超5亿元项目1个、超10亿元项目1个以上。
提振激发消费信心。充分利用各种节气,谋划开展更多聚人气、促消费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季季掀高潮、年终见实效”。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支持大型商超、电商企业、餐饮酒店做大做强,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进一步擦亮省级粤菜美食街“金字招牌”、河源米粉品牌,打造爆款美食“网红打卡地”,不断壮大城郊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
(四)坚持全员发力、绿色引领,在推动绿美东源生态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全面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念好“山水经”,打好“绿色牌”,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
凝心聚力植绿护绿扩绿。深入实施绿美东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力打造九里湖“山水林湖草”、义合镇“东江画廊竹林”和康禾科普研学三大绿美综合型示范点,完成林分优化7.55万亩,抚育提升11.04万亩,加快打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林相优美的森林风貌。开展“添绿添美你我他·绿美东源靠大家”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各团体投身绿美东源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四旁”“五边”植绿活动,打造一批亮点纷呈的“企业林”“乡贤林”“巾帼林”“双拥林”等主题林,构建“河湖相映、林城相依、林人相融”的生态家园,建设森林乡村2个、绿美古树乡村1个。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治面积1.3万亩以上,林业有害物成灾率控制在83.9‰以内。
保持定力污染防治攻坚。继续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整改到位。加快推进滨江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灯塔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积存减量工程,力争东源县综合资源利用中心项目6月份投入运营。大力开展“治水大会战”行动,建成碧道3公里,推动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尽快正常投运,加快木京河排水口污染源整治、城市管网等工程建设,确保木京河、徐洞河、衙门沥、黄竹沥等河流水质稳步向好;持续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完成299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持续“清漂”“清四乱”,扎实整治农村黑臭水体,确保水环境质量优良。持续治理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等污染,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工地、道路等扬尘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国家试点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标;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固废、污废、医废规范处置监管,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持续用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稳步实施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全力推进热电联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岑田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220千伏上寨至和平双回线路、110千伏观塘变电站和35千伏半江台架变等电网工程建成投产。完成库区六镇碳普惠试点任务,引导全民共享低碳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竹子、灵芝、南药等林下经济,加快建设油茶跨县产业集群,新造油茶林2.8万亩、改造低产林0.6万亩、抚育0.9万亩,建成千亩级示范样板基地1个,实现产值4.6亿元。
(五)坚持全民参与、共创文明,在推动文化强县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坚持把文化作为县域发展的灵魂和根脉,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县。
文化铸魂聚合力。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拓展理论传播进基层的有效途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起共促发展的民心民力。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新丰江水库精神,保护运用好阮啸仙故居、咸水塘谈判旧址等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聚焦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主题,推出一批反映东源发展、彰显东源文明形象的精品力作。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化拓展文明镇村等文明细胞创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