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优先发展,持续增强“三农”协同力。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两园三区四片多链”乡村全域振兴新格局,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积极争取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8万亩。培优做强现代食品产业,加快建设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现代食品预制产业园,实施首农功能糖制备产业园、立华预制菜深加工等21个重点项目。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智慧蔬菜种苗研发中心,推动北京大有三润现代设施农业园尽快落地,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以上。促进肥城桃、有机菜、高产粮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打造“特优精”产业集群。稳定畜牧生产,建设生猪社会化服务平台,创建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农机化率达到94%以上。
推进建设和美乡村。全力建设潮泉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确保顺利通过验收。抓好国企助力,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争创新一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每个镇街至少打造1个示范片区,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50个。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长效卫生保洁制度,一体铺开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申报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个,创建省级清洁村庄40个以上。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建设群将湖大型地表水厂,铺设供水管网31公里。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
全面激发内部活力。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省级试点工作,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四种模式”,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以上。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福宽生物、富世康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泰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2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盘活资产资源,统筹布局区域产业,全市4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实体化运营汶阳田为农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汶阳田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10万亩“数字大田”。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用好齐鲁富民贷、鲁担惠农贷,为农业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
(四)坚持塑优提质,持续增强城市承载力。秉承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抢抓省级城市更新试点机遇,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内涵品质,内外兼修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
积极加快城市建设。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北部科创新城规划设计。推进建安总部经济区基础设施、综合服务配套建设,高标准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启动“四个片区”综合改造,打造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推进济微高速、泰东高速、仪阳通用机场等交通工程,实施泰商线、老泰临路改造,做好聊泰铁路前期工作。完成龙山路东延、牛孙路改造等道路建设,铺开龙山路西延、金牛山大街南延等道路工程,更新改造燃气管网23.4公里、雨污水管网29公里、合流制管网6.2公里。以龙山河为主轴分期分级改造提升,规划建设健康步道16公里、口袋公园41处。铺开173个老旧小区改造,稳妥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加快充电桩、换电站、智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覆盖。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以立体化思维和“治未病”理念管理城市,聚焦油烟扰民、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城市病”,建强社区网格“探头”,落实常态化管理,构建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体系。加强数字城市建设,用好数字化指挥平台,完善城市管理数据,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市政设施、交通出行、应急防汛等智能化管理水平。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打造3条主次干道、3条背街小巷、3个居民小区样板示范区。实施垃圾分类提升行动,完善分类投放收运基础设施,谋划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增强垃圾分类处理能力。推动红色物业融入基层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协调共治机制。
大力繁荣城市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骨干企业主辅分离,发展服务型经济、平台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数据等产业,新增纳统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升级,培育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组织开展“惠民生、促消费”活动,加快吾悦广场、金谷广场等项目建设。促进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组织参加全省“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工程,探索建立进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做强直播电商新业态,网络零售额增长15%以上。支持发展现代物流,发挥城资“泰畅通”平台作用,完善市镇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支持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引导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五)坚持传承弘扬,持续增强文化软实力。传承桃都文化基因,弘扬君子之邑风采,不断挖掘文化底蕴、丰富文化供给,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优势、新活力。
深刻塑造文化标识。挖掘阐释君子文化、桃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策划举办君子文化、商圣文化论坛,推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推进《肥城文化故事》出版发行,刊发《文韵肥城》《左丘明文化》,启动《肥城通史》编撰工作。深化汶阳田考古勘探成果应用,丰富完善汶阳田文化内涵。创作历史文化舞台剧、桃木雕刻主题小戏、君子文化主题歌曲,冲击群星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抓好朝阳洞石刻造像等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谋划开展肥城桃木雕刻国家非遗申报、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加强市民中心场馆阵地和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完善硬件设施,规范服务内容,实施错时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落实“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要求,办好“五大赛事”、送戏下乡巡演、“七进”文化惠民活动,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深化书香肥城建设,举办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常态化开展“肥乐宣”身边榜样我来讲,实施文明实践示范展示工程,打造14个展示片和50个展示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全民健身月、社区家门口运动会等系列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承办全民健身赛事,培育自行车、健步走、越野跑、马拉松等赛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