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推进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先进科学计算与工业软件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加快太赫兹技术研究院入驻,促进产学研互联互通,力争新型研发机构达3家。启动未来创谷、科学仪器仪表等专业园区建设,谋划推进黄岗片区开发,留足聚变商用、深空探测等“三就地”项目承接和产业化配套空间。实施“都市科创”行动,系统梳理老城资产资源,统筹规划科创空间,建设科创大街二期,完成308巷楼宇改造,积极引进优质孵化机构,新增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以上。推动区人才发展公司实质性运营,搭建人才综合性服务平台,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城市合伙人”来庐阳创新创业。
——强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科学岛”与科学家,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就地孵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化与安徽科技大市场、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对接,持续挖掘省内外高校院所原创性科技成果,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立企业20家以上、达成技术合同交易额90亿元以上。用好中国科大知识产权研究院平台,建立健全知识创新体系,推动高价值专利技术批量转化。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40家、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00家。依托创新优势,整合科普资源,运营曾岗科普旅游小镇,以“叫好叫座”的科普研学游带动科创庐阳显示度提升。
(二)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上彰显新特色。立足“双循环”格局,聚焦承接国际消费,持续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服务业价值链品质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持续巩固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把握合肥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契机,设立科创金融工作站,精准招引类金融法人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加快合肥金融广场三期建设,招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等服务机构,启动徽银理财全国总部及徽商银行合肥分行总部建设,打造科创金融中心。实施上市苗圃培育行动,辅导更多企业直接对接资本市场,完成大恒能源上市辅导备案。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积极申建综合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合肥陆港为载体,联动工投创智天地等电商产业园,发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虹吸效应,构建以港兴产、以产促港的良性循环格局,力争全年外贸总额突破15亿美元。
——全面增强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培育多元消费场景,紧抓合肥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机遇,放大淮河路全国示范步行街品牌效应,持续提振消费信心,全年创新开展促消费活动不少于30场。谋划提升三孝口、四牌楼商圈能级,激发城隍庙、女人街等街区商业活力,培育精品特色小店、积极引进品牌首店、挖掘传承老字号名店,建设高端消费业态集聚区。加快优化长丰路、五河路、新六中商圈品质,塑造特色新经济汇集地。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拓展数字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场景,完善社区微商圈,丰富城市便民生活圈,满足群众个性化、特色化生活需求,让老城更具烟火气。
——协同提升商业楼宇经济活力。开展老旧楼宇改造提升行动,启动楼宇分类评定工作,建立楼宇监测机制,鼓励商业楼宇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树立楼宇新标杆,着力打造高价值楼宇集群。加大楼宇招商推介力度,实现10家以上龙头、知名企业落户,税收亿元楼宇总量突破10栋。深化C9联盟合作,参与组建联盟楼宇品牌专委会,推进楼宇经济品牌建设,开展“四个一”工程等全周期管理合作项目,全年创建市级示范楼宇运营项目2个,特色商务楼宇5个以上。
(三)在发展都市工业上寻求新跨越。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强化亩均效益政策导向,坚持转型升级与招新引优并举,持续提升庐阳制造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庐阳经开区“二次创业”行动,稳步提升亩均效益,全年清退低效用地400亩以上。鼓励“链主”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开工建设长庚光学总部等项目,加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新产业集群。引导传统产线技改增效,培育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中心、品牌示范企业10家以上,力争创新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00家。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印刷、服装、家具制造等传统制造企业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模式转变。
——加速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进“工业上楼”,丰富承接载体,加快建设“芯庐州”集成电路产业园,有序启动仿真设计、传感器产业园建设。坚持边招引、边规划、边建设,以项目“定制化”提高空间“适配度”,充分满足优质企业个性化需求。聚焦传感器、集成电路、医工结合等细分赛道靶向发力,精准招引一批研发、设计总部,形成一批轻制造、微制造基地。力争全年引进先进制造业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区域总部和研发总部10家以上,以“小产业”打造“大生态”,形成“大影响”。
——加强打造数智赋能应用场景。力促“数实融合”,发挥志邦家居等企业示范效应,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赋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引导安信瑞德等企业借助工业仿真软件和数字孪生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支持生命港湾等数字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力争全年新增企业技术中心、数字化车间、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加快培育人工智能、数字设计等产业发展,争取全年新落地数字经济产业项目30个以上,省市级大数据企业累计分别达60家、180家。
(四)在提升功能品质上展示新风貌。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重点片区建设为牵引,持续激发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提升区域吸引力与竞争力。
——精心谋划统筹城市更新。坚持片区开发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落地,完成龙高照城市更新片区、桃花南片区征迁,启动蒙城路沿线、板桥河右岸城市更新项目,促进生产、生活、生态高品质融合。注重拆建并举,全面推进12个城中村改造,年内基本完成攻坚任务,持续提升城区面貌。加快庐阳经开区、大杨镇范围内高压廊道改迁,进一步释放发展空间。统筹土地资源,坚决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深化老城“减法”行动,开放运营合肥城市记忆馆,积极承接省市单位闲置资产,利用省委、省政府原办公区谋划打造视觉艺术中心、音乐艺术中心等城市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