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坚持存量消化与增量建设并举,推动从“论数量拼规模”向“重质量提效益”转变。加快去化步伐,落实园区“六个一”运营机制,完善全流程服务体系,扎实推动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税收贡献度高的优质项目落户入驻,进一步放大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金融商务广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一流园区品牌效应,力争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0%,亩均税收超50万元,新落地企业超200家。提速载体建设,推动中交智荟港、武澄二期等项目年内竣工,提前布局项目导入,力争开园即满铺;做深城区街道楼宇经济文章,推动楼宇载体从“企业挂靠”向“产业输出”转变,打造千红大厦、报业大厦、凤凰世纪广场等一批特色楼宇,着力构建一区一园“两翼齐飞”、特色楼宇“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二)扭住项目牛鼻子,奋力扩大有效投入。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优环境、增后劲。
大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创新开展招商引资擂台赛,完善细化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力攻坚央企国企、实力民企,着力招引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推动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取得再突破,新增入库省重大项目3个、市重点项目7个。聚焦大上海、大湾区等地溢出资源,建设驻点招商“前沿阵地”,紧扣既定产业方向,深入开展基金招商、海外招商、科技招商、以商引商,办好招商周、海外推介会、央企对接会等专题活动,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超130个、外资项目10个以上。瞄准未来产业强招引,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引入一批有潜力、有技术的优质项目、关键企业,探索布局智算中心,继续发力智能网联,厚植未来发展起跑优势。
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完善专班推进、帮办代办、跟踪服务机制,统筹调度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指标,进一步畅通联席协调、联审会办绿色通道,推动“拿地即开工”从试点走向常态,实现良顺核电及新能源阀门、曼淇威精密装备等39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盛天、界达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年度投资超230亿元。强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完善税收效益评价,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回头看”和政策兑现机制。抢抓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用好用足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箱,适度超前实施路网提升、管网改造等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
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丰富“1+5+N”营商环境工作体系内涵,纵深推进数字建设,提升长三角“一网通办”能力和“智慧大厅”建设水平,推进26个省定标准“一件事”常态化办理。创新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应用场景,深化政银企合作机制,新增100个政务服务便利点。依托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优化跨层级、跨部门联合监管。做优知识产权强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抓好“关心关爱企业家16条”落地见效,着力推进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惠企助企政策精准滴灌,力争促成政策性贷款超12亿元。更加注重一线企业的微观感受,持续推行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城区第一方阵。
(三)打好创新组合拳,奋力深化改革攻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聚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创新,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积蓄创新最强动力。培育高精尖创新主体,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件。深入开展股改上市“龙腾”计划,新增IPO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加快省级高新区创建,力争创成武澄国家级孵化器、常州季子国家级众创空间,新获批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家。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携手大院大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组织“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5个。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聚焦三大赛道产业链上下游,全力招引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力争全年新增“龙城英才计划”项目28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人、“高精尖缺”创新人才10人。全方位提升人才公寓设计品味、运行品质、服务品牌,打造“龙城英才会客厅”,构建集创业孵化、成果转化、商务社交于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体。
释放改革最大潜力。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政府组成部门机构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完善“三全”体系建设,优化税收征管体制机制,提升税费服务协同水平。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促进国企市场化转型,积极开拓能源站、充电桩、公共停车场管理等经营性项目,继续探索资产证券化路径,提升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价值创造能力。强化政府数字化转型和“一网统管”建设,在“高效处置一件事”和“多跨”示范场景上协同发力。全力支持郑陆镇创建经济发达镇,确保年内高标通过省级验收。
激发开放最优活力。积极融入锡常协同“合作圈”,探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全面加强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执法互动,奋力打造“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引领示范区”。认真落实“稳外贸”各项政策,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外贸市场,力争实现进出口额超200亿元。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买全球、卖全球”作用,布局建设“一核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为企业搭建对外贸易最优平台。
(四)深化城乡融合度,奋力扮靓美丽天宁。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加速乡村振兴,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
加快片区更新。坚持规划引领,深化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完善龙城大道-青洋路互通等8个存量片区详规编制。焕新城市面貌,集中力量攻坚清结北广场、中村等地块。实施塔寺园一体化改造,深化常宾地块策划规划,重振文化宫片区活力,有序推进一院兴贤巷、桃园潘家村片区等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800套。赋能地标商圈,提升购物中心、万象城等新老商圈能级,大力引入“首店、首发、首牌、首秀”,打造具有国际范、时尚感的高端消费中心城区。突出交通先行,全力支持地铁5号线建设,启动横塘河西路、迎宾路等道路建设,实施大明路北延、青洋路高架快速化改造,建设完成业丰路、紫林路等地块配套道路,新增公共区域机动车停车泊位1500个,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出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