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追新逐绿,推动产业发展提质提效
突出项目牵引。紧跟中央和省市政策走向,用好用足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工具,全年安排重点项目超150个,计划投资280亿元。完善重点项目“专班+专员”服务机制,推动中贝通信、盛位电子等签约项目加快开工,阳光电源零碳中心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卓海智能产业园等拟竣工项目加快投产。着力推进“腾笼换鸟”,拓展产业载体空间,力争盘活闲置低效用地600亩以上。重点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力争工业互联网线上线下诊断全覆盖,为工业发展提质扩量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聚力招大引强。统筹“区+开发区+专业部门”招商力量,形成招商合力。加强招商人员专业培训,在实战练兵中提升能力水平。创新招商方式,构建“政策+基金+圈层+合作方”的多渠道招商网络,不断拓展招商信息来源。瞄准旗舰、龙头型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全力招引环境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地标性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合作共建引入沪苏浙等地品牌园区产业资源,提升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
狠抓产业提质。聚焦省市重点产业赛道,深入做好“接链入群”文章,推动集群成势,持续提升战新产业占比。聚焦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充分发挥环境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创造更多环境治理优质方案,拓宽生态环境医院应用场景,力争“中国环境谷”营收突破550亿元。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发展软件信息、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安徽智能软件园建设,推行“数字+零售”“数字+园区”等应用模式,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细分产业。做精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三电”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发力建设后市场服务生态体系。强化建筑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加快推动建筑业生产工业化、建造数字化、施工智能化转型。完善商务楼宇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依托新粮仓、庐州公园等重点项目,打造商文旅融合新样板,力争培育2至3家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聚焦“科大硅谷”蜀山园建设,深度谋划布局新材料、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努力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坚持精建细管,推动城区品质宜居宜业
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深入实施新时代建设领域“三大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66套,加快赵小郢村民组等8个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科创+城市更新”,启动大铺头片区、中国科大科技园项目建设,加快科创载体、公服配套落地。实施“文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天鹅湖文化商务区品质,市场化开发红四方地块,依托优质文化资源,聚力打造创意文化示范区。加快“城市微更新”,统筹推动闲置低效地块盘活和既有建筑改造,着力改善片区城市面貌。新改建市政道路20条、10.2公里,新增、提升绿化32万平方米。
全面提质新城建设。高质量建设运河新城,完善医疗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推进邻里中心、工人文化宫等项目开工,保障市委党校新校区、合肥八中运河新城校区建成投用,深入谋划推动长江西路以北区域9个产业微镇规划开发,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新城区。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全力支持保障合肥西站建设,结合城中村改造推进圈层式开发,明确管理机制,谋定产业布局,着力打造集商业、商务、科创、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活力核心。
全域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数字城管建设,整合市政、园林、环卫力量,优化管理体制,健全监管考评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强化垃圾分类配套设施运行,保持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持续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常态化整治乱搭乱建、占道经营、违法停车等现象。强化文明交通秩序整治,重点治理西二环与黄山路交口等3处拥堵点。加强小区物业等矛盾排查化解,全面实行“红黄黑榜”及信用评价制度,健全完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四)坚持固本兴新,推动乡村振兴有里有面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卫片执法整改,实施3.2万亩“小田并大田”集成改革,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引江济淮工程弃渣场复垦,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聚焦“三农”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加强与安农大、省农科院校地共建、科教融合。统筹整合乡村资源资产,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零星建设用地,绘制农业项目土地资源图、农业招商项目需求图,做好“三头三尾”增值文章,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运河新城和小庙农业区域规划同一张图、基础设施统一标准、产业布局同一体系,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推进马岗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就近资源化利用。有序实施村庄道路绿化、安全提升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生活“便利度”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以生态“含绿量”提升乡村发展“含金量”。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紧抓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契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特色牌”。积极融入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不断提升曹操河、滁河干渠等自然景观的文化吸附力和对外影响力,推动更多村庄变景区、田园变景观。加快将军岭横竖街建设运营,推动小岭南、大麦季现有住宿、餐饮等业态提档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示范区串“点”成“线”。深度策划西部运动休闲组团IP,延伸大岭南运动休闲产业服务链条,建好产品体验中心、农事研学中心,完善配套服务,打造合肥人的城市“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