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单位GDP能耗控制在省市下达目标内,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跑在全市前列。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升级,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根基
发展“高效益”农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加快推进“五个万亩”现代农业工程,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与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对接合作,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铁山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白茶标准化产业园建设,建设澄源千亩高山马铃薯基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增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认证6个。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用好“政和白茶”、“政和我意”等公共品牌,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挥中国白茶城、中国福茶仓(政和仓)、电商大数据平台优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带动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培育“升级版”工业。强化“一区五组团”主阵地、主引擎作用,完善基础配套,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加快闽北绿色家居产业园、电工电器产业园、同心创业小区、公租房三期、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新建标准化厂房7万平方米,更好“筑巢引凤”,提升园区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水平。完善项目入园评审机制,强化入园协议刚性约束,推动美科通用设备、满香堂览悦白茶等14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七号茶厂、必拓必和通用设备等1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持续开展“双百”活动,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困难企业稳产增效。推广“以竹代塑”,加快“机器换工”、“企业上云”,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5个、总投资38亿元,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落实“八条”扶持措施,加大制造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家。
打造“金三角”旅游。统筹开发利用各类优质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寻茶探竹、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三条精品路线,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与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开展旅游联盟,做实留人留客与流量转化文章,构建以洞宫山、佛子山、石圳湾为“金三角”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洞宫山红河谷生态文明体验区、佛子山智慧旅游建设,加强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中央苏区政和历史展示馆规范管理,提升稠岭、锦屏等景区基础设施,创建石圳湾省级旅游度假区,争取念山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举办第三届中国白茶大会,常态化开展“全闽乐购”促消费活动,做好茶、竹、酒、小吃等特色优势产品宣传促销,让游客玩得开心、购得愉快。
二、强化项目驱动,积蓄绿色高质量发展动能
提高谋划水平。把政策研究与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紧盯国家战略动向、政策方向、资金投向,围绕资源禀赋、优势短板,敢想善谋、创新突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短板、生态安全等方面谋划一批事关政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好项目前期专项经费,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建成内容齐全、前期到位、梯次推进的项目数据库,力争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30个以上。提高前瞻性、善抓“窗口期”,争项目、争资金、争试点、争政策,力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项目、政和经济开发区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等列入中央、省上预算内投资盘子,争取开发区智慧园区、白茶小镇基础设施等项目获得国家债券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加快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的关键作用,加大重点项目攻坚力度,落实领导挂钩重点项目责任制,专班推进、挂图作战、“三化”运作、“四单”管理,一线靠前推动项目、一线协调解决问题,高效率、快节奏推进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稳健增长。全年计划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6个,总投资13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亿元,力争政和新城大桥、廖俊波体育中心、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洞宫山(楼下)互通口及连接线、建溪五期政和段防洪工程、镇前罗金山茶旅康养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环城路林屯至石屯段、城区高水高排(一期)、县中医院整体搬迁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土地、金融等资源要素向重点项目集聚。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征迁,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用地用林指标,加快闲置土地清理、批而未供土地消减,综合运用嫁接、置换、收储方式盘活存量土地,确保重大项目落得下、快建设,全年完成土地征收1300亩。完善信贷评价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全年新增贷款9.3亿元,为项目建设注入更多金融活水。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帮助企业降成本、稳运行、增效益。加强校企合作,完成中职校整体搬迁(一期)建设,培养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