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县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高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定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在我县创业、工作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向关心、支持定远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疫情和外部大环境影响,部分经济指标未达到预期;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对接长三角、融入“双圈”推进力度还有欠缺;主导产业的集聚度不够,新引进项目支撑作用尚未显现,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进一步加快;部分领域突出环境问题还要下硬功夫整治;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进度和解决力度还有待提升;少数干部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工作状态和斗争精神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重点工作
同志们,党的二十大举旗定向、指路领航。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全县政府系统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贯穿今后各项工作的核心主线,在党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定远现代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基于此,根据县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安排,明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定远实践。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12%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奋力争先:
(一)奋力争先促融合,迈出一体化发展更大步伐
坚持“双圈”共进、率先突破,力争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皖北振兴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实现开放崛起、跨越赶超。
积极打造共建平台。加速推进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建设,完成“一揽子”规划方案,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合作共建管理机制,深化招商协作和人才交流,力争落地10个亿元以上项目。紧密对接合肥重点园区和肥东、长丰等地,推进合滁毗邻区吴圩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安吉、桐城对标对接,实现更多领域合作共建。
加速推动互联互通。坚持等高对接合肥等周边城市,持续推动交通体系提标升级。加速推进G328、G329定远段改建工程,全力推进窑河复航、通用机场、淮扬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G3京台高速改扩建项目、凤定高速开工建设,确保明巢高速建成通车,高标准开展3条国省干线养护工程,全方位提升交通畅达水平。
深化产业协同合作。工业上,突出与合肥产业协同,紧扣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紧盯比亚迪、京东方等头部企业,加速打造产业配套集中区。农业上,打响“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上行“袁定”大米、“定远猪”等特色农产品7亿元以上。服务业上,突出文旅先行、一体带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实施风景道配套项目4个,打造朗峰水库、金山溪谷等乡村旅游精品节点,初步建成藕塘全域游、江巷生态游板块,同步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承载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3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16.5亿元。
(二)奋力争先强工业,构筑现代化产业更硬支撑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强化政策支撑,加速夯实高质量发展“中流砥柱”。
实施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坚持“链”上发力,加快主导产业集聚,确保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28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八成。新型化工聚焦壮大产业链,坚持大体量、高质量并重,力争实现产值180亿元以上,对工业和税收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新能源聚焦补齐产业链,强化“链上”项目招引,加速推进国科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产值突破50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聚焦延伸产业链,坚持走高端发展之路,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力争两大产业产值均超15亿元;绿色食品聚焦提升价值链,坚持三产融合,强化品牌效应,实现产值20亿元。
实施企业提质增效行动。坚持“一企一策”、梯度培育,加速企业升级,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打造“支柱型”企业。支持华塑产值向100亿元规模,泉盛、元太向30亿元梯队迈进;实施企业上市十年行动,培育支撑工业强县的“王牌主力军”,明年重点支持艾蒂贝生物、安瑞升等企业加快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创新型”企业。加大科技中介服务力度,支持恒通触控、聚合辐化等企业提高科研能力,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主导型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8家以上。培育“智能型”企业。深化“两化融合”,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升、数字化转型和5G应用创新行动,新增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