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保障精准有效。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帮助744家市场主体融资55亿元。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5万余亩,其中标准地3200余亩,有力保障了隆盛智慧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陪读家长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常态化推进“2+N”活动,帮助企业招工9400余人。强化用电、用气保障,架设20公里靠山路四回线路,升级改造35千伏城南变电站,新改扩建盐化园配套管网18.7公里。
(三)重科教、促创新,基础支撑越夯越实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双塘中学、滨湖学校新扩建工作加速推进,化工学校炉桥校区建成招生。新扩建幼儿园7所,改造学校62所,招聘教师230名。组建全学科专家库,成立教科研中心10个。中考高分段全市前列,高考达本数全市“十连冠”,452名学生被“双一流”高校录取,其中清华北大3名。“双减”工作深入推进,5.5万名中小学生享受课后服务。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在校生占比降至5%以下。圆满承办省“十五运”4项体育赛事并获3金,省第八届残运会喜获6金7银1铜。
创新活力持续增强。以“栽树”精神,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5亿元。中科化学定远研究院顺利组建,盐化园科创中心即将投用,思凯瑞环保等3家企业获批省研发创新平台。实施“千企升级”技术创新项目16个,科昂纳米、康源农牧获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战新企业18家,全市第一。
人才集聚效应凸显。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出台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完善薪酬待遇、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90名,新引育省、市博士工作站2个、省级领军人才项目4个,10个项目纳入市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汇编,2家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功争取1200万元天使基金。
(四)勇探索、深融入,开放格局越拓越宽
重点改革卓有成效。“涉农”改革上,推进“小田变大田”及农业“大托管”改革,与北大荒集团开展“垦地融合”合作,年托管22万亩;获批全省首批“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试点县;田长制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并作典型发言;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放管服”改革上,推进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改革,36个前台窗口整合至8个,实现“一窗通办”无差别服务。在全省率先推进“强制注销”改革试点。
开放合作持续扩大。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挂牌落地;苏州盛泽、黎里合作共建产业园加速建设;与合肥合作共建蔬菜基地8家,种植面积超9万亩。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作,新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327亿元,占招引项目总数七成以上,成功引育安吉白茶等农业新品种。协同打造健康长三角,异地就医结算增至49家;持续深化“多地联办”,实现514个服务场所“联图服务”,120个事项异地办理。
营商环境显著优化。扎实开展“优环境、稳经济”系列活动,省长王清宪亲临我县高位推进解决企业诉求,同步梳理事项633个,办结率、满意度均为100%。推行“一窗受理”等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天,网办率100%。全年减税降费6亿元,为91家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3亿元,兑现惠企政策资金4.88亿元。开展“总裁特训班”“企业家看定远”“股长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用“金牌服务”释放市场活力,新增市场主体9198户,同比增长66.2%。
(五)强农业、美农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广
现代农业更优更强。紧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扛稳粮食丰产责任,粮食生产实现“三增”、“十九连丰”,“找回”耕地1.2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7个小麦、水稻品种(系)通过国省级审定,“定远猪”扩繁培育7个家系1500头,生猪存出栏量全省第一。海辉水产入选国家水产种业“强优势”阵型企业,全市唯一。坚持品牌驱动,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家,“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蓄势启航;粮油、生猪等“五个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加速建设,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35亿元。深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建成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服务体系,2名科技特派员获省级表彰,推广“四新”成果108项;新增数字工厂3个、应用场景8个;农机总保有量14万台、总动力达179万千瓦,均居全市第一。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库容6.5万立方米。
乡村面貌更新更美。启动编制21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84个村庄规划。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成44个县级人居环境示范点,以点带面开展“五清一改”,农村污水处理率90%以上、达标率100%,完成农村改厕3690户,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全面建成13个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序时建设12个省级中心村。永康镇、池河七里河村等9个省级森林镇村通过验收。拂晓谢集等成为生态宜居新样板,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农民增收更实更稳。聚焦“三落实一巩固”,投入3.15亿元,建成衔接项目63个,全县无一户返贫致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全省前列。引导农民转型发展,开展十佳“新农人”评选活动,带动能仁粉丝、蒋集风肉等本土农产品网销1000余万元。创新实施乡村CEO机制,成立35家“强村富民”公司,村集体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28亿元,100万元以上强村达到50个,50万元以上村突破100个,超额完成“8311”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