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全力支持广源化工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创新主体梯次培育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以上,培育潜在瞪羚企业1家。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做大“科贷通”规模,助推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R&D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7%以上。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实施“永丰英才”计划,加大名师名校长、名医名专家“双引双培”力度,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紧缺型人才20名以上。深化产教融合,依托职业中专,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学徒型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新政,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配套措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四)以更优路径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强基础、创特色,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永丰样板”。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坚持“四化四早”,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闭环管理,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施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高标准打造17个省级乡村振兴样板村和8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加快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深入探索联农带农富农有效途径,统筹安排衔接资金项目,推动“三业”共创共兴,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放大现代农业优势。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进沿陂、藤田、上固等粮库新(扩)建,全年粮食播面稳定在90万亩、总产6.7亿斤以上。持续打造“4+N”富民产业,实施设施蔬菜三年倍增计划,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产业服务中心、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稳步扩大茄果类、瓜菜类蔬菜面积,新增设施蔬菜1.3万亩。深度融入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新创一批富硒产品、绿色食品标志产品、名特优新产品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培育一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的经济强村。
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美丽乡镇和永吉线、永八线、永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提升村庄风貌。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造户厕5900余个,新建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0个。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加快中小河流、主要支流治理和水库建设。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让农村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五)以更高标准建设美丽永丰。坚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融入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经济与生态相融发展。
全力打造宜居城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积极做好温武吉铁路、阳樟兴高速前期准备工作,编制火车站周边控制性规划。主攻恩江南岸组团建设,建成二期路网,高标准打造恩江湿地公园。改造提升桥南大道一标段、崇文西大道、恩江南路等城市道路,启动城区智慧停车项目。深化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扩建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城区综合水系治理,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开放式居民区(城中村)围合治理,优化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运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巩固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深入实施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积极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紧盯臭氧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涉气工业企业专项整治,启动秸秆禁烧管控系统建设,空气质量保持稳中向好。常态长效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完成白水门水库综合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水源涵养区、湿地等重要领域的生态安全,确保国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扎实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持续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新增人工造林2.3万亩,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深入探索“两山”经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完善能耗和碳排放“双控”制度,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减排降碳,稳步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新型能源,启动投资70亿元的华电集团抽水蓄能项目。积极构建“两山金融”服务体系,深化GEP核算试点,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和“生态+”赋能型产业发展,探索碳汇、碳排放权、用能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生态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
(六)以更深情怀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拓展运用“吉岗即聘”就业服务平台,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帮扶力度,鼓励支持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促进群众多渠道就业增收。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吉薪即付”长效机制,持续抓好根治欠薪工作,让劳动者不再忧“酬”烦“薪”。
推进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升医保基金征缴、监管和服务水平。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低收入人群综合帮扶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完善社工服务常态化机制,探索“社工+”服务新模式,加强残疾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关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