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平台提质扩能。全面推进高新区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营模式,力促共创投信用等级提升至2A级。积极引导企业进驻标准厂房,新建科技产业园,推动科技产业孵化园满园扩园。科学编制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力推进雨污管网改造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科技三大道延伸线,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功能品质。积极盘活中俄商贸城、盛宏永等项目,引进建设一批电商物流、商业综合体等生产生活配套,加快产城深度融合。
(二)抓项目、扩投资,致力在筑牢发展支撑上提效加速
聚焦“321”目标,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心谋划项目。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上级政策导向,精心包装、加快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一般债及专项债支持。强化项目储备,围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民生等领域,动态制定重大项目计划,有序实施、滚动推进,构建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聚焦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头部企业、重大科研成果,建立优质产业项目库,进一步增强项目建设后劲。
精准招引项目。用好产业规划“四图五清单”,聚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重点区域,主动参与“世界VR产业大会”“三企入赣”等活动,按图索骥、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力争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借助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积极承办行业协会年会、头部企业供应商大会和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引进“100”项目1个,“5020”项目4个以上。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招商咨询服务,积极开展资本招商、众创孵化招商、“飞地”招商,进一步增强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
精细推进项目。全面落实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六多合一”等集成审批改革,推动项目审批手续加快办理。充分发挥土地清理专班作用,加大第二批企业对接力度,释放闲置土地资源不少于1500亩,推动项目“落地即开工”。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积极撬动省市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本地项目,新增投资额20亿元以上。进一步优化项目服务专班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全链条项目管理体系,挂图作战、定期调度,确保签约项目真落地、见实效。
(三)抓创新、求突破,致力在培育赶超动能上提效加速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好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快涵养各类要素高度聚集的创新生态。
建强创新平台。坚定不移把高新区作为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扎实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高标准建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等一批创新载体。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南大光氢储研究院、武纺大研究院、无人机组网低空研究院等申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至少2个。深化“产学研用金”全领域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至少1个创新联合体和研发平台,支持谢明勇院士工作站开展前瞻性研究,确保新申报科技项目不少于3个。持续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2%。
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90家。积极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跟踪开展科技服务,申报种子独角兽和瞪羚、潜在瞪羚企业5家以上。落实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推动6家企业申报省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2家企业挂牌上市。扎实做好“专利质押”贷款贴息扶持工作,支持担保公司为科创企业增信,着力降低市场主体创新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和量产应用服务,推动全市技术成交额突破4亿元。
集聚创新人才。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新政,深入推进人才集团市场化运营,持续完善“红林青春谷”人才服务综合体功能,新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不少于130名。继续支持八所高校高水平办学,推动南昌工学院共青校区、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正式开学,新增大学生1万人以上;加快职教园项目建设,鼓励技工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继续实施“百名大学生进机关实习”“共青城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建设大学生培训实训实践基地,力争高校及中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升3个百分点。
(四)抓改革、优环境,致力在激发市场活力上提效加速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四减一优化”专项提升行动,新增高频“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不少于40项、“跨省通办”事项不少于30项。高标准建设“赣服通”5.0版本,加强“赣政通”共青城分厅建设,扩展“智能秒办”事项清单,确保入网审批率达100%。深入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探索“首过不罚、微过不罚”等包容审慎的执法机制,为市场主体营造宽松舒适的发展环境。
加强重点改革攻坚。落实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要求,进一步健全市属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加快推进青创集团市场化转型,推行资产信息化平台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力争资产规模突破300亿元、营业收入不低于45亿元。支持金牌控股集团拓展市外市场,力争3年内实现主板上市。全力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零基预算,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