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探索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支持启迪之星争创国家级孵化器,泰和科技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光子科技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15家以上。畅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流程创新链,加速金属陶瓷耐磨材料、光纤智能传感器等研发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力争年内实现技术转移转化不少于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4亿元以上。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雏鹰”“助飞”“头雁”梯次培育计划,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攻关,积极推行“揭榜制”“赛马制”等科研模式,加大对开发首台套、推进国产替代、攻关“卡脖子”问题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紧盯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着力形成一批填补行业空白、引领技术发展的创新成果。
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持续推广“科创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信贷产品,全面落实财政贴息贷款、科技创新券等金融举措,形成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发放各类科技型贷款1.5亿元以上。深化“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办好“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高校直通车”等品牌活动,培育国家级人才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招引高校毕业生3100人以上。出台人才新政“双十条”等一揽子政策,优化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保障,让各类人才安心舒心创新创业。
四、聚焦改革开放加力提速,千方百计添动力、激活力,着力增强区域竞合优势。坚持以改革积蓄动能,以开放塑强优势,加快集聚发展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在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流程再造,紧盯压缩时限、降低成本、提高便利度等关键环节,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努力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工夫跑审批,擦亮“枣办好、看市中”政务服务品牌。完善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扩展“审批不出镇”范围,实现居民个人事项就近办理,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从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双十条”,常态化开展“百名科长大家评”,创新实施“百名局长大家评”,推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评选一批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企业家,建设荣耀广场,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浓厚氛围。
更大力度深化国企改革。巩固拓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按照市场化经营、现代化治理要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6大国有企业围绕城市建管、金融赋能、文旅融合、资产运营等领域,加快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梨花山绿色矿山建设、鸣翠苑三期、道路及排水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进程,推动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不断增强国资平台对产业投资的支撑引导作用,依托AA平台和正在联合创建的AA+平台,探索建立枣庄科创基金港,吸引更多基金管理、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企业落户市中,推动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与企业深度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更大力度拓展对外贸易。支持外贸企业优先布局RCEP区域和“一带一路”市场,巩固欧美、日韩传统市场,拓展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正凯纺织等企业进行海关AEO认证,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组织化工、纺织等外贸企业参加境外“百展计划”,帮助企业抓订单、抢市场,年内新增进出口企业18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亿元。精心培育外贸新业态,用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级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未来易购跨境电商产业园,筹建纺织外贸服务中心,广泛招引外贸企业、电商平台入驻。全面做好二手车市场改造提升,完善市场功能,拓展出口渠道,努力打造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典范。依托枣临铁路、新台高速、枣木高速等交通优势,加快推进公铁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整合冷链、大宗货物、工业品、邮政寄递等物流领域,全力建设集运输、中转、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五、聚焦城市建设加力提速,持之以恒提品质、扩能级,不断优化城市成长空间。按照“公园城市”理念,坚持“规投建管营”统筹推进,全力推动新区、老城、市南“三位一体”同步提升、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围绕“井”字型城市发展轴线,加快推进“三区”共建,高水平做好片区规划设计,全面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影响力。新区建设聚焦“现代风范”,着力推进永安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建设,以东湖公园为核心,精雕细琢朱子埠水系生态景观,布局建设一批高品质社区,加快实施万达广场、东湖融园商业街等项目,解锁社交娱乐、潮玩品牌及特色餐饮新场景,全力打造时尚消费引领区、文体融合休闲区、高端商务会客区、总部经济集聚区。老城更新突出“人文风貌”,坚持提品质与塑颜值并行,分步骤分片区实施升级改造,个性化设计“城市家具”,精心打造2条精品示范路,完善绿地游园、休闲广场、公共服务等设施配套,高标准规划中兴文化片区和铁路文化绿廊,将高品质人居理念融入城市的血脉肌理。市南崛起注重“产教融合”,重点推进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教产业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加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招引培育,科学布局专家公寓、创业中心,全力建设未来之城、创新创业之城和现代化产教融合示范区。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抓好综合交通路网建设,加快S103济枣线改建,延展市中新西外环;实施青檀路南延、衡山路南延,推动枣庄中心城区东城区融合发展;启动枣庄东站换边,改造S241临徐线、S321枣梁线,提升城市门户形象。畅通城市内循环,加快龙头路西延、文化路西延等道路建设,改造提升西昌路、人民路、解放南路,打通东盛路、市南九路等“断头路”,构筑“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扎实推进前岭、建材市场等棚改安置区建设和文馨花园、四季园等55个老旧小区改造,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让群众上下更便捷、生活更舒心。开工建设110kV汇泉变电站,积极运作220kV长鱼变电站、110kV遗棠变电站等项目,新建改造高压线路28公里、雨污分流管网34公里、热力管网22公里、燃气管网50公里、供水管网26公里,全面畅通城市运行“ 生命线”。抢抓“ 新基建”风口,年内增设5G基站21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00个,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为城市发展搭建“数字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