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消薄飞地:我省26个加快发展县在结对地区开展异地投资建设,承担消薄脱贫功能的经济实体。
14.“县中崛起”工程:包括招生管理、教师管理、县中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县中对口帮扶、优化学生培养环境、创建现代化高中学校、分类办学、提高县中经费投入水平、教科研指导等九方面措施。
15.“初中壮腰”工程:主要为加强初中教育的优质均衡,提升初中学校的办学品质,推动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初中学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6.“小学强基”工程:固教育质量之本、强教育发展之基,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支持、项目化实施等措施,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推动小学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17.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至少1个必备公共文化场馆和2个以上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设施总量不少于3个),享受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其地域范围为居民住宅区辐射半径1.5公里左右。
18.标准地: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至少五项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19.链长制:以领导挂帅担任链长,通过充分发挥党政一把手集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提升一个区域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成长型”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如3年以上),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企业。
21.“领军型”企业:在某行业或某地区的企业排头兵,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或者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
22.“零土地”技改:企业在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前提下开展的技术改造。
23.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指“十四五”期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翻番。
24.松古平原一城化:指推动松古平原重点板块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重点打造“一江两岸、南城新区、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北城望松区块、副城古市区块”五大发展引擎。
25.人非共板:指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行人共用的一个板块。
26.两定四分:两定”即定时、定点;“四分”即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餐厨(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27.撤桶并点:将过去分散投放的露天垃圾桶撤除,合并放置在专门的点位,实现垃圾定点投放,统一管理、集中清理。
28.田长制:指为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而建立的以村(社区)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由市政府、区(县、市)政府、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分别作为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一级、二级、三级田长,村(社区)负责人作为网格长,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
29.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30.农业“双强”行动:科技强农行动和机械强农行动。
31.未来农田:指集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数字化管理的“农田肥沃、设施齐全、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高产高效、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农田。
32.四好农村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农村公路。
33.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用以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整合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产、山林农田等资源,盘活乡村存量资产,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连片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文化创意等兴业富民多元业态。
34.省“千项万亿”工程:主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强基、交通强省、清洁能源保供等领域,每年滚动谋划推进1000个以上省重大项目,每年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35.“扩中”“提低”行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36.共富123行动:通过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以项目助推“扩中”“提低”,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良好局面。
37.“十联同心、十产带富”行动:动员10个统一战线组织、社团,认领结对10个产业,通过破难题、增效益、打品牌,打造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协同增长的富民产业。
38.无废城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39.零碳:是指通过规划、统筹,应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态碳汇补偿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与碳汇代数和等于零。
40.茶园碳汇交易:通过低碳模式对茶园进行种植和管理,带来减排固碳生态效益,进而将茶园产生的碳汇量卖给其他主体,从而抵消该主体的碳排放。
41.“两山”合作社:通过将生态资源进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