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产业强城中干出稳进提质新作为
加快产业能级跃升。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做大做强“2+3”现代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制造业、工业投资均增长35%以上,新增商贸企业20家、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聚力打造未来智造中心,围绕临江、飞扬两大制造平台,完成14平方公里规划修编。加快推进万里扬混合动力、锦凯智塑等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打造未来产业中心,围绕高桥区块,完成7平方公里城市设计,高标准全域规划建设生命健康科学城,加快建设三联、高桥健康社区项目;新招引10亿元以上生命健康产业项目1个,引进生物工程领域高端人才10人,培育浙中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
加快外经外贸升级。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持续推动出境拓市场活动,以“政府团+企业团”形式,组织2个以上商务团参加境外重要展会和商务洽谈,组织企业“走出去”50家次以上。持续强化外贸政策支撑和服务支撑,稳住一般贸易出口,继续扩大进口。建立外贸企业政企常态化联系机制,开展“外贸服务月”活动,服务重点外贸企业200家次以上。加快外贸主体培育,新增外贸实绩企业20家。扩大跨境电商发展势能,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培育40家以上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加快项目集成推进。实施政府及国有投资项目178个、年度计划投资211.6亿元,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文化产业园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桐溪水库等十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全力盯引凯卓立等项目落地,确保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落地10个,其中50亿元以上2个,100亿元以上实现零的突破,推动招大引强再上新台阶。继续深化“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持续推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整治提升低效工业企业150家以上,完成临江、洞溪园区等工业用地集中连片整治1000亩以上,为新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加快营商环境优化。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做到“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力争改革环境最优,持续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和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全面推行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15天”改革,实现项目审批时长再压缩20%以上。力争服务环境最优,深入开展“四大双百三全”活动,健全政银企座谈会、助企服务团等机制,畅通服务沟通渠道。力争政策环境最优,全面精准高效承接“8+4”经济政策体系,用好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8大政策包,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争取我区在总盘子和各条线安排资金不低于全市份额的10%。力争法治环境最优,加强涉企法律服务,优化完善企业信用修复等机制,不断规范提升依法服务能力水平。
(三)加快科教人才高地建设,在科创立城中干出创新深化新作为
全面培育创新载体。全力打造未来科创中心,深度融入G60浙中科创大走廊,完成师大创新城规划,加快浙师大金华科创园、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师大数理医学院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推动创新载体提质扩面,力争新认定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以上,婺城经济开发区争取申报省级高新区。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新认定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7家以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新突破。深化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20个以上,工业机器人240台以上,实现汽摩配行业、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加快补齐创新驱动短板。
全域打造教育高地。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加快长湖湾实验学校建设,完成雅畈小学、青春小学等学校扩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深化家校协同,大力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和“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整体试点区”建设。强化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完善教师“选、培、管、用”体系,力争新增2名正高级教师。
全力激活人才引擎。深入实施“双龙计划”“揭榜挂帅”等引才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5个,新增高技能人才2200人、“浙江工匠”等项目人才60人次以上;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以上,引进青年博士20人,招收博士后3人以上,启动浙师大青年人才公寓建设。开展新一轮科技特派员助企服务,开展项目合作、科技攻关10个以上。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 “请进来”“走出去”系列活动,鼓励企业和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赴高校、园区和科研院所等进行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场以上,完成技术交易总额9亿元。
(四)加快现代文旅体系建设,在以文润城中干出文化传承新作为
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推进浙中文化创意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实现区有“三馆”。打造城市书房3个、文化驿站1个、乡村博物馆2个,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0个,深化全民艺术普及。以承办亚运会为契机,加快打造体育强区,争创体育现代化区、国家水上国民休闲中心,推进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助力婺城文体生活品质跃升。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仙源梅溪”“白沙古堰”等文旅线路,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科普研学旅游、亲子研学旅游产品,建成市级生物多样性特色体验地1个以上。继续举办中国茶花文化节、莘畈毅行、琅琊山水四项公开赛等活动。打造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争创4A级景区1个以上,启动金3A景区村庄创建,实现景区镇创建全覆盖,景区村达70%以上,不断提高婺城文化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