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开放水平。抢抓“一带一路”、RCEP等契机,广泛开展黄河流域交流合作,深度融入济南都市圈建设发展,推动中日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推进小清河港至董家货运中心铁路专线建设,保持海向班列、中欧班列运量高速增长。全方位、全链条打造知识产权一条龙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出口基地。强化政策供给、项目引进、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离岸贸易,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绿地全球贸易港特色国家展馆,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2%。
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服务提质,推动办事服务再优化、审批效率再提速,深化“异地通办”“独任审批”“一链办理”改革,加快实现商事主体登记“零干预、零材料、零费用、零跑动”,拓展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范围,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主动联系服务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辅导,真正减轻企业负担。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培育机制,采取个性化、差异化帮扶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持续壮大市场主体总量。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设全省质量强区。
(二)做强主导产业,持续提升实体经济水平。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地。依托超算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泉城省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结合超算科技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载体资源,打造“上游算力支撑、中游数据研究、下游产业应用”的产业发展生态。坚持“特色园区+招商团队+产业基金+研发机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聚焦智能传感器产业,规划图像传感、红外传感、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园中园,全力打造中关村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加快推动生物医药提质。围绕“健康中国2030”战略部署,抢抓“后疫情时代”新机遇,依托济南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加快12家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着力完善转化中试、生产质控、临床研究、医疗服务等系列产业链和生态圈,培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美抗衰、特医食品产业集群,加快打造高端医药制剂产业园和智慧中医药产业基地。支持齐鲁制药、宏济堂、漱玉平民大药房等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弘业生物、纳美医美、礼进生物、翰顺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规上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
加快建设贸易物流中心。按照“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一心两轴五组团”空间布局,全力推动济南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推进地标性建筑“开放之门”和中央公园等重点项目,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企业区域总部集聚区,打造对外开放和形象展示新窗口。发挥“铁公水空”四港集聚优势,建设山东(济南)国际货运中心,建立冷链公用型保税仓,打通面向日韩、连接亚欧的双向陆海通道,加快形成区域性综合贸易枢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设计、软件通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细分行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着力加快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发展,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依托自贸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陆港大厦等载体资源,推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推动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认定总部企业2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100亿元。
(三)彰显城市魅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用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成果,优化区域空间和资源要素布局,加快编制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市功能状态、产业业态、建筑形态、自然生态“四态”协调。加强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动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科学规划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快推进洪楼广场、汽车东站等TOD和港九片区、临港南区EOD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开发区扩区调区,提升城市发展整体承载力和带动力。
攻坚突破城市更新。抢抓市城市更新政策两年窗口期,探索片区“一二三级”联动开发模式,传承深耕百年教堂、百年山大等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华山、小清河、全福河等景观资源,全力推进洪楼广场、东风片区开发,加快启动全福立交东片区和宋刘村棚改项目,有序改造化纤厂、济钢东区等8个重点区域,策划利农东等5个地块提升工程。推动老城区仓储物流、批发市场等非核心功能疏解,实施南全福片区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策划启动7个保障房项目。提升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启动18公里城区河道防洪瓶颈段治理攻坚,实施20个雨污混流管网和5条市政道路排水管网改造。
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完善“网格吹哨、社区响应、部门报到”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城市管理规范化、智慧化建设,加快实现城市管理由多头向统筹、由粗放向精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下大力气解决渣土运输、建筑工地、共享单车等城市管理难题,做好城市家具保洁、绿化亮化美化、广告牌匾整治、建筑外立面提升等工作,推进“三高”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精细化管理示范街道。提升交通组织和秩序管理水平,畅通拥堵节点、提升主次干道通行效率,打造3个全天候“文明交通典范路口”。有序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新建改建公厕20座。坚决防止新增违建,巩固无违建街道创建成果。加强建筑垃圾监管力度,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新途径。
全面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济滨高铁、东绕城高速改扩建及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工业北路高架东延、凤鸣路南延、港西路、温梁路西段工程。打通一批瓶颈路、断头路,新建44条市政道路,完善新东站、内陆港、唐冶北等片区路网,加快构建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平原供水改造提升及管网延伸工程,加快自备井封停进度,推进泉水直饮工程。完善洪楼等片区电网建设,推动董家等5个输变电工程,完成5个小区电力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