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焦环境优美抓落实,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城市设施建设。投资5.96亿元,实施大街片区、北岭片区等13个片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560栋楼,面积149万平方米,惠及群众2.1万户。投资2.8亿元,推进小海眼和南域城社区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695户。投资1.2亿元,高标准实施西冶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网红美食街区、共享互动街区、创意市集街区,全面提升西冶街片区环境面貌、文化品位和经济活力,打造城市发展新名片。积极推动城市客厅建设,同步招引投资、建设、运营合作伙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城市发展新地标。实施县道焦磁路、东过境路等43公里道路提升工程,做好临临高速博山段、张博铁路改造工程建设。
全面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做好集中建设区用地规划布局。推进人民路、珑山路铁路桥段高温水供热工程,新增供热面积10万平方米。开发区、八陡镇高温水管网并入城区主管网。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20公里。新建燃气管网10公里、新增天然气入户3000户。坚持一次破路、一次办好,统筹做好管网铺设、管线入地等工作。建设张庄、崮山2个110千伏变电站。建设综合能源港,配齐车辆加油、加氢、充电等综合性能源设施,提高城市发展承载力。
创新优化城市管理。全力抓好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新改建石沟河、沙沟河湿地公园等24个公园游园,改扩绿地55万平方米,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落实“四位一体”物业管理体制,实现住宅小区二星级及以上物业全覆盖,打造10个智慧物业示范小区。加强共享单车服务管理,增设停放站点200处、停车桩3000个。用好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五岭路、珑山路等5条规范化示范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扎实做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善常态长效监管机制。用好智慧环保平台,强化监测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绿岛项目,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环保执法机制,推行非现场执法。全力推进淄河河道治理和孝妇河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带二期建设,争创岳阳河等5条美丽幸福河湖。投资1.56亿元,完成45.8公里雨污分流工程,实现整区制合流管网清零。持续加强孝妇河沿岸排污口管理,西龙角出境断面主要指标实现长期稳定改善。抓好森林山体绿化提升和生态修复项目后期管护,新增造林2000亩。深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做好土壤污染和养殖污染治理。
(四)聚焦全域旅游抓落实,坚定不移提升文旅品质
培育壮大文旅业态。布设全域旅游一张“网”,坚持大景区理念,串联精品景点,发展康养游、研学游、美食体验游等九大业态,擦亮“五好”博山文旅品牌。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条“线”,抓好文物保护修缮,推进革命文物展示利用,加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发掘培育,打造非遗街区和“山东手造”非遗工坊,护好文旅资源根脉。突出陶琉之乡一个“点”,发挥“大师回博山”品牌效应,创新“陶琉+文旅”“陶琉+电商”互融共进模式,构建陶琉产业联合体,打造博山特色旅游IP。下好文旅消费一盘“棋”,推出沿孝妇河文化带等特色商业街区和博山琉璃等文创产品,形成文旅营销矩阵,助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策划打造精品项目。以博山陶琉、山地石屋、工业遗存“三驾马车”为引领,围绕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标准策划打造美陶艺术院校综合实训基地、石门片区山地石屋长廊、鲁耐+珑山近现代工业文明展示带、东部红色与历史村落文化区等文旅新项目。加快颜神古镇、红叶柿岩、三水源、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项目提质增效,推进鲁山等9个景区和聂家峪等1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焕发新活力,打造郝峪片区、五阳湖片区等乡村微度假目的地,推出“民宿+民俗”“民宿+非遗”新空间旅游模式,不断提品质、出精品。争创3A级以上旅游景区2家。
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景区景点改造提升、内部道路修缮维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公路通景区、通景点,打造“骑行山城”“慢游博山”品牌,着力构建“快进慢游”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全面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加快智慧文旅建设,更新景区手绘图、语音讲解系统等,提升游览体验感。全力开展文化惠民行动,加快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打造全区文化生活新阵地,组织文化进基层演出300场以上,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五)聚焦乡村振兴抓落实,坚定不移提升乡村品质
不断壮大现代产业规模。坚持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深化数字赋能、科技赋能,密切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产业发展运营公司,全产业链参与服务果业标准化种植、加工等环节。抓好2万亩猕猴桃数字化示范园区、万亩鲜桃数字化示范园区等8个数字化引领项目,万亩道地药材、中药材种植基地等7个产业优化项目,力争培育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产业强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采取连片发展模式,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运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提升价值空间,争创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突出抓好猕猴桃、鲜桃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培育2家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持续优化乡村发展环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五化”工程,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6公里,完善旱厕改造后续管护市场化运营机制,完成2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实施农村供水基础能力综合提升项目,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提升饮用水质量。积极稳妥推进村民委员会优化调整,做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完善行政村规模布局,拓展农村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