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5年1月9日在济南市莱芜区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光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我们不惧风雨、直面挑战、接续奋斗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紧扣“12383”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抓项目、强产业、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这一年,面对“走在前、挑大梁”的发展之重,我们锚定目标干,在承压前行中提振信心、增强韧劲,拼出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精准高效调度分析,织密用好经济网格,落细落实惠企政策,有力应对风险挑战,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工业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6.5%。
这一年,面对“调结构、转动能”的现实之需,我们顶住压力冲,在先立后破中向新求质、赋能增效,积蓄了跨越赶超的奋进力量。聚焦“六个一”发展方向,组建9个重点工作推进专班,挂图作战、集中攻坚。汽车产业链条产值突破35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九羊新能源产业用钢项目加快推进,钢铁产业加速转型焕新。宏济堂、华涛药业、飞龙医药串珠成链,中药制剂及配方颗粒产业蓄势待发。长涛智能装备串联起医药与不锈钢两大产业,实现本地产业耦合链接。非凡启航试生产,造出本地第一块LED屏。“天上的街市”火爆出圈,走出农文旅融合新路径,获评山东省最美乡村文化空间。“姜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入选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特色典型案例。
这一年,面对“解民忧、办实事”的群众之盼,我们迎着困难上,在发展为民中尽心竭力、纾困克难,交出了可知可感的民生答卷。千方百计克服财政收支压力,民生支出占比达83.7%,12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雅鹿山中学、马头山水库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启动实施,供热“一张网”、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实施行业整治项目21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61个,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稳增长、扩需求,经济运行向稳回升。项目深化成效显著。落实“三看三深化”要求,开展招商推介、登门招商120次,签约项目80个、330亿元;安排区级重点项目143个,9个项目列入省重点,48个项目列入市重点,梅晔生物、茂盛智慧管网等28个项目投产见效。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保障,供应土地3887亩,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5亿元。工业支撑稳固有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04个,工业技改投资、高技术投资分别增长18%、112.6%,培育省专精特新企业85家,获评山东省先进中小企业2家。消费活力有效激发。积极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3亿元,拉动直接消费6.6亿元;引进济南首店2家,新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4个,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88家;莱芜区电商培训基地投入运营,电商企业实现街镇全覆盖,全区网络零售额突破30亿元。雪野湖“低空+旅游”“莱芜YOU选”好品市集丰富消费新场景,全年预计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增长11%。对外贸易持续拓展。汇金、豪驰等企业加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全区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0家,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73.9亿元、增长7.9%。
(二)坚定促改革、塑优势,发展动能蓄力壮大。重点改革一体推进。谋划实施十大领域165项集成改革任务,省级以上部门刊发莱芜改革案例、亮点做法50篇。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人社、医保、教体、公安进驻政务服务大厅,36个部门、1246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创新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办事指南“码”上见,40项区级“一件事”压减办事环节72.2%、办理时限57.6%。数字莱芜加快建设。完善公共数据基础底座,打造数据创新应用场景43个,新建5G基站138处,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DCMM贯标企业8家,力创科技获评首批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入选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试点区、省级四星级基础型新型智慧城市。创新驱动赋能提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2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家、高端品牌培育企业3家,泰山钢铁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强化人才引育,新引进发达国家院士1名、外国专家5名、青年人才5400余人,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2人入选省市产业领军人才,金铸基药业获批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平台载体提档进阶。莱芜高新区突出“高”“新”特质,在全市率先推出初创企业免费增值服务,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前进8个位次。雪野旅游区编制完成《雪野旅游度假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三无”船舶、违规码头集中整治成效明显。莱芜农高区建成生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全国智慧农业产学研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通过省级农高区绩效评估。
(三)统筹抓共建、促融合,城乡品质提档升级。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街镇法定规划方案全部编制完成。启动雍和园、雅鹿山二期等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成安置房6656套,改造提升山财大街、龙潭大街等7条道路,新建各类公园3处、城市绿道10公里,“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加快实施,83个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增设停车场20处、停车位1502个,修缮提升城市立面3.2万平方米,“一线行走、马路办公”做法被央媒点赞报道。乡村振兴全面发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二连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万兴复合调味品等项目建成运营,新认证绿色食品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70公里,除险加固塘坝20座,“雪野三乡·和美画廊”“和美和庄”片区建设完成,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5个,新增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2个,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入选首批交通强国邮政试点,在全市乡村振兴观摩中获得第1名。生态建设扎实有效。第三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有序整改,17家企业完成环保绩效升级,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市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完成造林绿化4000亩、森林抚育1.5万亩,莱芜区被列为省级林权登记试点。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图斑105处、破损山体40.1公顷。新增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制造单位各4家,入选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
(四)用心补短板、增福祉,幸福生活成色更足。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镇就业9757人、城乡公益性岗位2082个。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7510人,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76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1114元、884元,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2.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4万人次,“莱无忧”入选首批省级特色社会救助品牌。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增公办学位600个,撤并乡村学校6所,莱芜二中完成迁址,莱芜第二实验小学在亚洲跳绳锦标赛上斩获6金6银7铜,3名学生代表山东省获得全国禁毒知识竞赛总冠军。改造提升村卫生室144家,建成“扁鹊国医堂”“中医阁”38处,“莱院一次·智联终生”入选新华社品牌工程。莱芜康养中心建成启用,完成适老化家庭改造240户,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扩大普惠托育覆盖面,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7个。组建群众文化队伍16支,开展“四季村晚”活动400余场、“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861场,“莱芜文旅”快手号获文旅部通报表扬,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获评省级创新应用案例,成功创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深入开展社会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整治,规范化建设区镇(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16个,打造“口镇大妈”“方下化民”等调解品牌21个,优化调整社会治理基础网格1248个,化解信访积案195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违法犯罪类警情下降17.2%,电诈立案数、案损数分别下降35.7%、46.5%。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深化“审计式”监督检查服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6%、60%。东西部协作、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机关事务、退役军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统计、供销、档案、史志、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科协、贸促会、文联、计生协、红十字会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五)坚定转作风、树形象,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坚强有力。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恪守廉洁自律,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府院、府检联动不断强化,“八五”普法扎实开展,区法律援助中心获司法部表彰;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9件、政协委员提案223件,办结“12345”群众诉求13.4万件、综合满意率达到95.7%。作风效能持续提升。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加强重点领域审计监督,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在艰辛中孕育坚韧、在危机中抢占先机、在不易中创造不凡,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肯定,每一点进步都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和鼎力支持,是全区人民一起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老领导、老同志,向驻莱各类机构、企业和部队,向参与莱芜建设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部分经济指标未达到预期,经济质态有待提升,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偏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任重道远。城市能级和品质还不够高,精细管理还需持续加强。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房地产、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隐匿风险。政务服务效能和水平仍需持续提升。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举措,认真加以改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