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3月1日在吉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杨小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委“175”总体工作思路,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四区融合、大美吉水”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一年来,我们承压前行、克难而进,巩固了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全县上下坚定信心、实干笃行,推动经济逐季回升、企稳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连续两年获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重新捧回市综合考核一类县“第一等次”,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综合评分取得好成绩。
——一年来,我们尽锐出战、苦干实干,攻出了重点领域标志性成果。对标市“十大攻坚战”,深入推进“7+1”战役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获批省级林化香料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第二批省级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县。“两桥一路一廊”“两院两校一场一园”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跑出了融城“加速度”。新增“井冈山”品牌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授权企业21家,实现产品溢价22%。举办杨万里诗歌文化生态旅游季、清水龙虾品鉴汇等10余场农文旅活动,上下老街华丽蝶变、璀璨开街,金滩·十里画廊建成开园,吉水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打造了改革创新的吉水品牌。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谋划推进一批牵引性改革,推动发展的动力活力加速释放。“两个下沉、两个升级”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获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土地盘活存量求增量“三定一活”机制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主建,农民主体”改革经验做法得到央视《焦点访谈》综合报道并获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四到”营商环境品牌更加响亮,企业评价排名保持在省市前列。
——一年来,我们聚焦民生、用心用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口碑。围绕把“民生愿景”绘成“幸福实景”,全面推进“两水”“八校”以及一批菜市场、养老托育等标志性民生项目,人大代表票决的12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55个重点民生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省考核连续四年荣获“优秀”等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6.2%,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生态环境满意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公众安全感和政法部门满意度大幅跃升,首次全部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化项目攻坚,在扩大内需中促进增长。积极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全年共争取各类竞争性资金20.5亿元、居全市前列。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大会战,128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20.66亿元,为历年之最。景旺三期、华澳科技、旭梅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吉水赣江大桥、西沙埠大桥建设顺利推进,滨江路改造、赣江西堤竣工通车。全年获批用地指标814亩、林地指标1394亩、工业园区盘活闲置低效用地738亩,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需求。细化落实“两新”政策,举办各类消费活动20余场,发放政府消费券693万元,兑现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886万元,掀起市民消费新热潮。
(二)主攻提质增效,在产业升级中做强支撑。聚焦“3310”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招大引强攻坚战,举办“双招双引”专场推介会6场,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81.86亿元、增长17.2%,89个“点将赛”项目80个顺利开工,完成企业数字化改造60家,景旺电子营收迈上40亿台阶,获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瞪羚企业和市长质量奖。农业“三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并保持全市第一产粮大县地位,新增高标准农田8.5万亩,新增富民产业面积5.06万亩,新认定“两品一标”农产品9个,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获评首批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县。文旅产业迸发新的活力,大东山旅游公路顺利推进,上下老街和金滩·十里画廊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消费业态,赣江水上游串珠成链,燕坊古村入选江西赣派建筑博览精品线路并在全国范围推介,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全县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0%、15%。
(三)聚焦深化改革,在创新引领中激发动能。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项事”改革,优化33件高频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办理时间、办理环节平均压减15%。工业园区、金滩新区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数字政府、普惠金融、跨境电商、行政执法、集体林权等重点改革取得喜人进展。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380个,回复满意率100%。财园信贷通发放贷款2.6亿元,兑现各类减税降费资金3.34亿元,明确348项免予行政处罚或减轻处罚的情形,无事不扰率达98%。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0%,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2人、新入选“赣鄱英才计划”2人,博泉化学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江西赛区优秀奖,大美生态渔业获批设立省级专家工作站。
(四)统筹城乡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提升品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完成4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群众1279户,新增汽车充电桩61台、停车位700个。鉴湖公园提升、人民广场改造、7处口袋公园竣工投入使用,群众休闲有了更多去处。中心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城北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生活污水进水COD平均浓度达147.32mg/L,收集率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达41.4%。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精心打造92个和美乡村建设点,创建2个示范乡镇、22个示范村庄、1条示范带、3000个美丽庭院,18个圩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主管网工程全部完工,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98%以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96%,各国控断面和省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高质量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问题整改,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控除治6.18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7370亩、矿山生态修复223亩,吉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评估。实体化运行“两山”公司,推出全国首创“吉水数转险”、全省首单“水质指数保险”,完成全市最大单笔湿地交易。
(五)坚持人民至上,在践行宗旨中增进福祉。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1595人,全县脱贫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9176人。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23亿元,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48人,城镇新增就业3460人。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保障更加夯实,关停不达标民办幼儿园28所,优化撤并小规模学校138所,新增高中学位400个,6000套“可躺式”课桌椅解决学生午休难题,防溺水工作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批示。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应用,吉水县总医院实体化运行,医用耗材(试剂)谈判议价减轻患者医疗负担1500余万元。8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有效整合,18个一老一小幸福院投入使用,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基层“三保”有效保障,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风险稳步化解,出台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12条”,全面完成保交房任务。扎实开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统筹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工作,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民宗、外侨、对台、人防、供销、医保、史志档案、社区管理、合作交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知联会以及工青妇、关工委、科协、文联、社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在服务大局中展现了新作为,税务、供电、住房公积金、气象、水文、石油、烟草、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省市驻县单位在服务地方发展中作出了新贡献。
在不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持续擦亮大抓落实鲜明底色,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24件、政协委员提案100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高质高效办好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让群众切实感到与往年“就是不一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和发展。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知联会、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县部队官兵、武警官兵和驻县单位,向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基层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吉水改革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总体实力和层次水平还不高,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撑,科技创新转化运用还较弱;内需不足依然较为明显,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意愿有待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需加大力度,一些领域遗留问题和风险隐患尚需持续化解,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干部能力作风有待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全力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