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2月29日在泉港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港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4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聚焦省委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市委大拼经济、大抓发展“项目创优年”工作部署,紧盯区委答好“三大课题”、奋力“五个争先”具体要求,解放思想、奋发突围,围绕“1+1+N”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规格成立六大指挥部和北京招商服务工作小组,高质量开好文旅经济、营商环境、内外贸等大会,高频次向上争资争项争政策,积极克服经济下行、财政困难、石化行业大检修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止跌回稳、稳中有进,各项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基本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2.94亿元(预计数,下同),工业增加值269.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54亿元、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23元、增长5%。按扣除联合石化大检修影响(包含上下游),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工业增加值增长8.7%。泉港石化工业园区获评“2024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第11位、位居福建省6个入选园区第1名,上榜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30强”。一年来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抓质效、激活力,产业优势愈加凸显
1.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立足泉港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培育壮大新兴发展动力,完成《泉港区总体产业发展规划》初步成果。招引百宏化学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锂电池隔膜、盈泰负极包覆沥青、盛屯碳酸锂等项目落地,开辟“油头-化身-锂电池”新产业链。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大院大所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清源创新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集成电路高端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万家鑫公司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立亚化学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第1名、创福建省参赛获奖新纪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复评完成率90%、新增申报数完成率133.33%,均位居全市第1;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148件,同比增长13.33%,全市唯一新增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探索“人才银行”柔性引才机制,出台“客座专家”“科技副总”等政策措施,新增省市高层次人才302人。
2.绿色赋能引领升级。全面推广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实施联合石化芳烃低温热利用二期等一批改造项目,联合石化、百宏石化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佑达环保连续4年获评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瞪羚”创新企业。加快设备升级改造,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有序推进13个亿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建设,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3.2%、位居全市第2;开展“水、风、火、气、光”等多电源联合优化调度,新增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6万千瓦,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网项目和氢能示范工程建设,建成全省首个电动重卡换电示范电站。
3.营商环境创优提质。以政府效能提升促进经营主体增效,创新增设不动产登记预留“潮汐窗口”,“AI秒批”“创新危化品出口监管模式”入选泉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帮代办服务企业1432家次,支出惠企资金1972万元,“企业帮办服务”获评市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位居全市前列。成立石化产业服务协会,在石化行业率先建立民营经济监测联系点15个,升级“法润石化·护企安商”司法服务品牌,“1+N”执行案件终本清仓模式在全市推广。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培育服务力度,推动45家准“四上”企业升规纳统,其中,工业“小升规”完成率位居全市第1。
(二)攻项目、扩开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重点项目攻坚突破。深化“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坚持“1357”工作思路,落实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帮督一体”制度,超序时进度推进14个省级、42个市级、242个区级重点项目,新增固投纳统入库项目126个,为历年之最;扎实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新谋划项目89个、总投资676.95亿元;圣元生物、瑞远生物等109个重点项目开工,正源化工、禹化卫生等46个重点项目竣工,总投资500亿新台币的国亨化学项目于4月底成功试生产。
2.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奋力实施“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坚持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举办泉州市大院大所赋能化工新材料产业泉港专场、市交发集团泉港石化产业运营中心招商等活动,聘请了一批招商引才大使,金融赋能100亿元,全年累计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1115.53亿元,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侨港澳台项目等招商引资工作均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目标,9.8投洽会期间主办石化能源专场招商,签约数和投资额位居全省前列。
3.开放合作成效斐然。启动肖厝作业区成片开发及临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推动鲤鱼尾2#泊位项目岸线规划调整,南山片区公共航道各航段交工验收,新增兴通海运运输船舶3艘,全区水运周转量达84.4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1%。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进出口额达449.3亿元,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50%、位居全市第1;成立国际商会,组织各类经贸交流活动,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组团参加上海进博会,采购金额位居全市第1;优化通关流程,取得海关总署危化品监管模式改革试点,输台液态二氧化碳整体通关速度提升80%,肖厝港区进境粮食品种由单一品项扩展到六类品项,全省首个公用液化烃类码头鲤鱼尾4#泊位对外开放。
4.要素保障精准高效。持续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专项行动,强化招商运营管理,盘活低效用地718亩、闲置厂房6.8万平方米。完成批而未供用地处置615亩、闲置土地处置537.87亩、居全市前列;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14个,报省政府批复同意成片开发7253亩,获批面积居全市第1,解决石化园区3000亩用地手续报批问题。分批次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全生命周期“项目护航”服务机制,推行“桩基先行”审批和单体验收等机制,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压缩2/3,免收10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10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全力向上争资9.12亿元,获批新增政府债券7.47亿元,有效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三)强功能、提品质,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1.城市配套更“优”。推进140个“抓城建提品质”项目,年度投资同比增长2.5倍;新增纳统建筑业企业11家,建筑业总产值达42.15亿元,同比增长20%、位居全市第2。开展物业管理提升大会战,创新“大物业”管理模式,像选村干部一样选好小区业委会成员,推动“五升两降”目标赶超提升,办好“为民服务10件实事”,福炼完整社区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省级样板项目,被列入全省完整社区工作现场观摩点。加快推进泉港石化工业区绿色产业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全省首个国道与高速双边开放服务区和首个标准化无人值守“涂岭”高速收费站;新改建农村公路、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7公里,顺利完成粮油工业园区市政污水管道配套建设,高效推进山腰海沙、南埔围垦水闸开工动建,改造易积水路段11个,免费实施城镇燃气安全改造1.4万户,切实消除群众身边安全隐患。
2.乡村振兴更“旺”。开展乡村振兴“红色赋能”、“万企兴万村”行动,新增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6个,11个项目入选省级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优秀案例。实施新一轮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全省单体最大现代设施蛋鸡项目落户我区,全区首家“万头猪场”建成投产,生猪自给率将由40.8%提升至75.5%;连续四年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高值水产品养殖产量同比增长1360吨,辣椒、杨桃、鲍鱼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增省市“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9亿元、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3.生态环境更“美”。抓好抓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省级例行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组织实施空气质量改善攻坚行动,臭氧、PM2.5、PM10、空气质量指数等主要指标持续向好;全区污水处理集中收集率同比增长21%,坝头溪、菱溪流域和近岸海域水质均稳定达标,饮用水水源地优质水比率提升2.5倍;开展石化行业新污染物治理市级试点,后龙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省市区三级验收,林电共建共安暨电力走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经验全市推广,完成松林改造14787亩、水土流失治理19673亩,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常态化推进创城创卫,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首创政府“零付费”模式进行建筑垃圾处置,公厕、内沟河等项目在全市考评多次取得第1,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考评位居全市前列。
4.寿乡品牌更“响”。积极唱响泉港好声音,聘任“唱响泉港好声音”宣传形象大使,组建“寿乡青年说”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举办首届惠屿电影岛诗歌电影春晚、“山腰盐·闽台缘”生态福盐影像创作大赛、“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泉港站”等活动300多场次,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寿乡泉港的认同感。深化“文旅+”专项行动,完善“吃住行购娱”服务配套,注册“中国长寿之乡·泉港”品牌标识,成功举办首个田协C类认证半马;重磅推出“福寿宴”和108道珍馐美食,斩获泉州山海厨王争霸赛名厨、名店、名菜、名小吃“新四名”大满贯;诚峰村全市唯一列入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樟脚游板凳龙灯等7项非遗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5%、15.4%。
(四)保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持续向好
1.社会保障惠民需。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支持9类3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三圈”扩容计划并获全市推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35人。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基本医保常住人口参保率位居全市第2。泉港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创新设立全市首个婚姻爱情主题公园户外办证点,入选全省第三批婚俗改革实验区;提高集中养育、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505’救急难‘追光行动’项目”获省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一等奖。峰尾镇、山腰街道社工站获评省五星级社会工作服务站,前欧村建成全省首个老区便民服务站。推进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完善军地指挥协调机制,加强国防专业队伍编建实训,打造全市首个军人金融服务驿站,开通全省首艘“双拥号”轮渡。
2.社会服务暖民心。教育强区再创佳绩,启动初中教育“135”提质强校行动,实施优生培养“逐梦计划”,高考本科上线率62.44%、特殊类型上线率21.2%,创近三年新高;泉港职专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职招考上线率100%。第二实验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评估验收,实验幼儿园锦川分园被评为市级示范园,新增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6所,福建开放大学泉港学院获评全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先进集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募集教育基金1.25亿元,资助学生4400多名,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健康泉港稳步推进,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泉港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顺利通过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认证、达到省二级医院优秀标准,骨科被确认为市临床重点专科。区公立医院推行“一号管三天”“周末无差别就医”等惠民便民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并全部通过基本标准评审。完善33个卫生健康服务站点,后龙镇获评省卫生乡镇。新改扩建居家养老服务站3个、长者食堂4个,养老机构和入住老人数量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市第1,东张村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城乡养老服务发展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市前列。
3.社会稳定解民忧。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编制“一园一策一图”方案,推进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仙境、洋屿片区创建D级化工园区重大风险防控项目通过上级复核。开展省级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演练,实现全省演练“五个首次”,顺利完成建区以来联合石化最大规模全厂性大修改造,并一次开车成功。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全面加强1640艘乡镇船舶管控,防汛防台风实现零伤亡、少损失。纵深推进“红盾行动”,组建全市首批快反突击队,缉毒成效位居全市前列,全省首创与仙游跨市域调解资源共享机制,电诈整体劝返率从56.8%上升至92.7%,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99%,获评第五轮第一批“福建省平安县(市、区)”。
(五)讲政治、守规矩,自身建设更为严实
1.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坚决服从区委领导,不断加强政府系统党建工作,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2.突出法治保障。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6件、政协提案154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12345便民服务平台查阅率、办结率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1。持续加强政府各领域制度建设,党政机关法律顾问覆盖率、“一村一法律顾问”配备率、行政复议办案合法率、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率,实现四个100%,区司法局连续5年获评全国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3.突出作风建设。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抓好15件具体实事和“点题整治”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强化关键环节审计监督,严格开展重点领域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政府债务化解,按90%比例置换到期债券,出台“强化预算管理坚持过紧日子方案”和“厉行节约习惯性过紧日子”15条措施,经常性业务费、公用经费支出分别压缩15%、10%以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主动公开及时率、依申请公开答复及时率双100%。此外,民族宗教、地方史志、统计档案、粮食安全、食药安全、防灾减灾、对口帮扶、老龄老干、工青妇、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均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所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一个个数据、一件件实事,凝聚着全区干部群众的艰辛和汗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泉港区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各级驻泉港直属单位和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泉港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个别指标未达预期,全区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我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不够稳固,稳经济增长压力较大,财税增收渠道单一,收支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提速,社会投资意愿不强,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不足,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动建速度不快;三是城市能级和带动性不强,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安全监管还需精准发力;四是政府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少数干部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还不能适应当前泉港建设发展需要,等等。对此,我们将深挖根源、找准症结、拿出实招,全力加以解决,也请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提宝贵建议,帮助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