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消费升级。深入实施促进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特色商圈。引导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差异化发展,鼓励实施线下商贸消费转型升级,丰富体验式消费场景,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商圈。加快濂溪万家灯火、九江之夜等新兴商圈发展,积极推进濂溪夜市建设,打造休闲娱乐消费人气商圈。办好促销活动。组织开展迎春、盛夏、金秋、岁末等一批促消费活动,继续办好青岛啤酒节、汽车展、茶博会等特色消费展会,适时发放消费券,进一步丰富消费供给、提高消费“热度”。拓展多元模式。培育壮大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争网络零售额突破36亿元。支持数字优客工场、麦斯云谷、微盟创客、易佳购等做大做强,打造一批数字化、创意类消费平台。
打响文旅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融入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承办好全市旅发大会,全力做靓文旅“珍珠”,建设区域文旅中心精品区。突出特色引领。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挖掘理学文化、名人文化、禅茶文化,加快推进沿江农文旅长廊、濂溪书院、东林净域、岳氏名园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文旅内涵。以滨江临湖环山乡村振兴点为重点,推进实施莲溪谷田园综合体、冰川峡生态农旅、姑塘桃源仙村等项目,争创一批省级旅游重点村。加快推进姑塘海关景区、庐山东海鄱阳湖旅游度假村、新港江湖重逢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天花井、芳兰湖公园创建4A级景区,九江茶市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寻求多点突破。积极对接“悠游浔城”旅游公交专线,依托九动省级历史街区、濂溪书院、南山公园、古银杏公园、九江茶市、濂溪印象等“城市符号”,因地制宜发展城区游、研学游、文体游、休闲游,办好一批文旅节事活动,加快培育复合型旅游业态。完善配套服务。加快推进美豪酒店、时光公舍民宿等项目建设,推动庐山开元名庭酒店创建四星级旅游饭店,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批非遗载体,鼓励文化创作。加强旅游品牌宣传、市场监管。
(三)以功能品质为重点,加快彰显城市靓丽形象。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顺应广大群众期盼,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全力做优城镇品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城市。
优化城市格局。坚持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山江湖城有机融合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完善城市规划。完成区、乡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推进十里、新港、姑塘片区控规修编,适时开展控规单元调整及动态维护。加强风貌管控。严格管控建筑风格、开发强度和公共开敞空间设计,推广实施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带方案出让。强化规划引领,抓好“两违管控”。开发城市建设。按照建设需要,启动实施石化产业园防护区、学院东路、区一小、区四小等棚改项目建设,完成东城玻纤基地动迁工程,加快新三鼎地块拆迁和商业开发,提升城市整体面貌。
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服务,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畅通交通路网。加快推进九星路延伸线和九江学院新校区周边路网等项目建设,推动浔南片区、芳兰组团连线成片,城区发展向东南片区拓展延伸,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实施青年路延伸线、花园畈北侧道路、南山西路、螺子山路等项目建设,打通城市道路“肠梗阻”。建成芳兰大道南段延伸线、环湖南路西段等项目,加快形成“外围辐射、内部联通”的路网格局。完善生活配套。深入开展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建设赣北商城完整社区,改造老旧小区8个,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体育场所建设。加强城市微空间改造提升,力争新增停车车位1599个,建设一批小游园、休闲广场、城市书房。加快城镇建设。突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支持培育城镇主导产业,加快繁荣城镇经济。加快推进鄱湖家园三期、东光、临港新城C区五期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安置还房1734户20余万平方米。小规模、渐进式对城镇配套设施进行修补式更新。持续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争创一批省级美丽乡镇示范城镇。
精细城市管理。以解决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为抓手,推动系统治理“城市病”。加强环境整治。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街道和社区下沉,加强住宅小区、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日常管理。常态化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实施智慧环卫一体化项目。改造老旧公厕6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国家卫生乡镇4个。提升城市韧性。深入开展城镇燃气、自建房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老旧燃气管道更新项目,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变“末端治理”为“系统治理”。持续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推进文明创建。促进文明创建融入日常生活,为全市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贡献力量。
(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力做实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效益。保障基本供给。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6.47万亩以上。加强菜篮子稳产保供,新增设施蔬菜1000亩。稳定油菜种植2.5万亩以上。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茶园扩面升级,力争新增(改造)茶园1000亩,打造一批绿色生态示范茶园,全力创建全国“三茶统筹”示范县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农业品牌。提升发展质效。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力争引进农业项目8个以上,新增“头雁”企业2家、“雏鹰”企业3家;加快推进中农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五维农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发展,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促进农业“接二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