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产业转型。紧盯国家和省、市政策走向,进一步拓宽转型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依托地域优势,采取政府补贴引导、吸引社会资本的方式,持续推动设施农业、有机旱作、猪牛羊等特色种养产业扩大规模。加快推进设施蔬菜园区建设,打造专业化的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团队,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议价定价权重。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深挖小杂粮、设施蔬菜、黄酒、胡麻油、茶饮料潜力,加大种植、收储转运、加工销售、交易市场等环节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当地龙头企业,积极招引外来投资商,加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不断提升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产值留存率,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种养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转型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推进新能源产业转型。立足县情实际,依托现有风光新能源规模优势,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持续推进风光电、地热开发、生物质、储能等项目,同步开展精准招商,谋划塔筒加工、光伏支架生产、商砼等上下游产业,延伸落地配套产业项目,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提升规模效益。以“地热+”为主线,探索在发电、供暖、农业、文旅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引进社会资本,争取在地热梯级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推进农文旅转型。深挖县域资源和特色优势,依托李二口长城景区,推进红酒谷、长城博物馆等项目,推动长城沿线传统古村落乡村提质,连点成线、形成区域景观带。主动融入全市打好“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平型关”“4+1”文旅王牌的大布局,打造长城农文旅融合经济带。
推进数字经济转型。抢抓“东数西算”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战略,建设5G基站116个。推动秦云零碳数基超级能源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众奇科技北京10086和上海润迅拓展数据登记、标注、清洗等业务。推进乡村e镇建设,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文化旅游数字融合,加快数字乡村、数字校园、数字医院、数字政务建设,拓展数字融合场景,推进数字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价值化、治理数字化。
推进生态康养转型。落实全市推动文旅康养融合的战略部署,依托高品质的温泉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实施好南洋河生态修复二期项目和西洋河生态旅游康养综合体等项目,着力推动康养与旅游、农业、文体、医疗等产业提档升级、融合发展,打造天镇文旅康养品牌。
(三)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
项目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牢固树立“项目第一支撑”理念,接续推进招商引资、签约落地、投产达效,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围绕全年经济发展目标,重点推进总投资164.99亿元的70个重大项目建设,梳理细化共177个项目的续建、新建、谋划三张“项目清单”,按照续建项目抓复工、新建项目抓前期、谋划项目抓转化,滚动推进、接续实施,切实提高项目开复工率和投产达效率。厚植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秦云零碳数基超级能源综合体、坤运物流、锦林黄芪加工、绿源鱼菜共生等35个产业项目建设,构建北部沿长城农文旅融合发展暨乡村振兴示范带,中部沿洋河周边玉泉、卅里铺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南部米薪关、贾家屯、马家皂等乡镇有机旱作、畜牧养殖叠加的农牧交错发展示范带。壮大新能源优势,加快深能、华能、中广核、中船、秦云、大唐等6个67万千瓦风光、公投3万千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源网荷30万千瓦储能电站项目,解决县内新能源并网接入瓶颈;加快高温地热示范基地建设,申报省高温地热开发利用中试基地,推进“地热+”试验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风光储热+生物质能”的多能互补新能源格局。夯实文旅基础,推进山西东瑞集团天镇谷葡萄产业园及酒庄项目,加快明长城李二口段展示、大同市长城博物馆装饰及展陈、李二口长城遗址保护利用、薛三墩文旅开发进度,依托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在薛三墩村建设玫瑰种植园500亩。
提升招商效能。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以京同一体化发展为战略方向,以融入京津冀为目标,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筹建招商小分队,实施异地派驻招商。充分调动各方面招商积极性,紧盯京津冀产业转移,以制造业、新型建材、新能源、地热+、固废循环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业、农文旅、数字经济和商贸物流为方向,成立副县级领导任组长的专门工作组精准招商、招大引强,从项目招引到签约落地,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达效,开展全方位、一条龙的帮办服务,切实提升招商引资成功率。
抓实要素保障。牢固树立“项目不落地、一切等于零”的工作理念,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建立全程代办制度,探索推进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全面打通转化通道。按照项目成熟度,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加快前期和谋划项目转化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快万家乐产业城、二十里铺产业园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强政策、资金和土地保障,不断增强园区产业、项目承载力和吸引力。
(四)聚焦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推动优化环境、培育主体
深刻理解中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战略安排,进一步提振恢复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实体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