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标准,深入贯彻“三无”“三可”理念,锚定“五有套餐”落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营商环境3.0版本,实现审批更快、成本更低、服务更优、效率更高、获得感更强。建立高效的投资建设环境,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推行工程项目联合办公、并联审批,提升政府采购、招投标规范化水平。建立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编制发布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全链条重塑再造审批服务流程,构建标准统一的事项运行体系、规范高效的审批服务体系、方便快捷的便民服务体系。建立公平的法治保障环境,坚持依法办事、一视同仁,依法保护企业自主经营权,严禁公职人员违法违规干预企业的自主决策和经营活动,形成“靠制度不靠关系、办事不求人”的氛围。建立规范精准的监管环境,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实施部门联合抽查检查,做到市场监管“无处不在”“无事不扰”。建立稳定的要素保障环境,提升用电、用水、用气服务质效和招工用工服务水平,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提高融资贷款服务水平。构建亲清的政商环境,积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困难;规范政企交往行为,守住廉洁底线、纪法边界,摒弃私心杂念,“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拉动消费市场回暖。抓住后疫情时代消费场景变化、转型升级等机遇,严格落实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复工复产和服务业复苏若干措施,积极开展常态化促消费活动。创新“政府牵引、市场主导”的促消费平台机制,引导激励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文创等民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组织开展好“电子消费券”“爱心消费券”发放活动。围绕端午、国庆等节日,谋划促消费活动。深挖乡村消费潜力,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建设乡镇农贸市场,进一步活跃市场氛围,加速市场回暖,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严格落实市场化改革一揽子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完善现代物流、仓储冷链、智能市场等市场基础设施,全力融入全省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等专业化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内部市场环节顺畅运转,不断激发内需市场创新潜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更多优质产业落地,有效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市场理念,坚持“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并重,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力争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124户。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进一步加大退税缓税降费、稳岗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助企纾困政策力度,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奖补资金“一键直达”。强化入企服务,加强运行指导,“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存活率。结合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覆盖,构建要素较为完备的交易服务平台,实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工程,让农产品有个好销路、农民有个好收成,搭建数字产业园,有效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实现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双重提升。
(五)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补齐短板、改进管理
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年内完成政务服务中心、颐养中心、图书馆综合楼和县城供水改扩建三期工程,实施滨河北街西二路至G512段道路建设工程,推进供热公司至供电公司段供热管网建设,抓好慈云寺学府东街区域和商业开发2个续建项目竣工投运。实施宜居工程,建设居住区“小微绿地”5块、“口袋公园”5处,总面积不低于3万平方米,提升城市园林内涵。实施玉泉花园、福康园、和谐居、明鑫小区4个老旧住宅改造8.72万平方米,开展20个老旧住宅小区无物业服务清零行动。加快县城垃圾处置,完成城内垃圾固定式压缩转运站2处。
提升产业平台功能。推进产业城食品加工园和恒宗养生园企业入驻投产。推进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集配中心和交易市场建设,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促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县城产业承载能力。
强化城市管理。以提升市容市貌、改善县城环境为目标,聚焦县城环境建设“抓五化、破十乱”,紧盯主次干道、街道小巷,特别是废品回收、快递派送等特殊行业站点,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健全便民市场管理制度,设置滨江花园北门前广场等3个节日便民经营点。严厉打击未批先建、随意扩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全力推进新时代大道、迎宾路两条道路及周边严管街创建,东西街、南北街、学府街三条街道示范街创建,达到市容市貌规范有序、交通秩序管理到位、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六)聚焦释放改革红利,着力推动重大改革、机制创新
落实减税降费改革。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免征减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增活力、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