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突出动态监测识别和分类帮扶的及时性、精准性、针对性,坚持务实管用、具体量化,聚焦职责任务、措施精准、有效落地,在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上狠下功夫,职责任务分解到部门乡镇、方法措施细化到实操环节、推动落实责任到人,以机制促规范、向机制要效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把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用好衔接资金,坚持县级财政投入只增不减,实施29个项目,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到65%以上。狠下决心补齐技术、设备、营销等产业发展方面短板,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落实开发式帮扶,实施防返贫培训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1.5万人以上。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落实兜底性保障。就业帮扶促增收,落实就业优先、稳岗补助等政策,用足用活就业补助资金,扩大支出规模,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持续巩固“天镇保姆”劳务品牌,培育“北方好焊”和“天镇工匠”劳务品牌,加大就业帮扶车间认定力度,设立就业服务站和季节性用工零工市场,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交通、水利等7大领域用工较多的项目,尽可能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吸纳带动脱贫劳动力参与建设、实现增收。加强创业服务指导,落实金融支持、房租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打造“双创”孵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产业发展促增收,培育乡村产业,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坚持“土特产”理念,突出特色特点,用好优势资源,全面摸清全县91个脱贫村产业现状,探索成立91产业项目平台,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乡村参与、能人牵头的原则,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帮扶,利用2-3年时间分批次对91个脱贫村因地制宜、谋划配套发展种养加等产业项目,逐步实现脱贫村产业全覆盖,增强群众“造血”能力,有效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全面厘清各村集体土地、房屋、扶贫车间、机器设备等资产情况,采取租赁的方式,盘活闲置低效集体资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坚持联农带农益农,突出龙头引领,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抓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抓好设施农业、有机旱作、黄花、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发展,培育通航粮贸出口有机杂粮、博诚蔬菜出口蔬菜种植加工两个产业帮扶基地,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做强做大特优农业。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实施2023年度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农业生产托管步伐,完成农业生产托管4—5万亩,在1个村试点实施全托管服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4.8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23亿斤以上。打造特优农业产业,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推进玉泉镇设施蔬菜专业镇创建,撬动社会投资发展蔬菜育苗基地3万平方米,新增设施蔬菜1万亩以上。加快博诚蔬菜全省冷凉蔬菜全产业链重点链试点项目建设。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增种植5000亩。推动杏果产业发展,助力东瑞集团新增500亩酿酒葡萄标准化示范园项目建设,在唐杏储存、包装、营销上下功夫,提升“天镇杏韵”唐杏品牌影响力。落实强牛战略,加快推进神农集团万头奶牛智慧牧场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实施肉牛扩繁工程,年内新增能繁母牛1万头,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同步实施3000亩高产优质苜蓿种植项目,完成青贮玉米收贮5万亩。推进赵家沟等5个村人畜分离示范项目完工投运。争取省级雁门关农牧交错带项目资金,升级改造标准化养殖场5个。推进绿源渔业有限公司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和鱼菜共生项目建设,打造“地热+渔业”示范项目。提升农业发展基础,抓住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的历史机遇,实施高标准农田4.9万亩,其中新建2.8万亩、改造提升2.1万亩,集中连片推广有机旱作膜下滴灌10万亩。积极争取资金配套设施蔬菜园区排水工程,提升现代设施农业园区排涝防渍减灾能力。实施黄花种植基地管灌滴灌项目,保浇保收、旱涝保收,推动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叫响农产品品牌,深度挖掘打造“天润天”天镇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做好各类品牌创建工作,围绕脱水蔬菜、黄花加工、黄芪饮品、黄酒酿造、鲜食玉米、有机杂粮、有机亚麻籽油等,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改升级,延伸链条、提高附加值,力争年内新增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1个、有机旱作·晋品3个、圳品认证2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
加快乡村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任务。做好玉泉镇滹沱店村乡村振兴示范深化创建、逯家湾镇薛三墩村基础提质。多渠道争取资金,实施四好农村路、旅游路、产业资源路。按照求好不求快原则,完成2485户农村厕所改造任务,每个乡镇选择一个示范村,统筹资金整村推进户厕改造、粪污收集、化粪池建设及资源化利用。完成15个村、1万户居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启动粪污处理三方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加强改进乡村治理。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加大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和关心关爱,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深化农机、农经、农技“三支队伍”改革,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构建家庭和顺、邻里和睦、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乡村社会。
(二)聚焦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提档增质
加快转型是构建持久支撑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构建“三多一内”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五大产业集群”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