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4日)

  紧抓投资项目落地。健全对重点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调度机制,加快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用一批”的滚动接续态势。倒排工期节点,实现东直门交通枢纽、隆福文化街区二期两个标志性项目竣工投用,新增高品质产业空间60万平方米,同步启动东直门区域环境设施提升和隆福寺-美术馆片区公共空间改造,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完成前门东西区一体化城市更新项目的产业策划、控规编制和地块出让,力争年内启动建设。协调推动新世界K11、马圈地块等21个项目开工。加快完成青龙、西革新里二期、金鱼池二期西等项目土地供应。面向“十四五”策划储备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成千亿级项目储备库。

  加强财源建设和绩效管理。建立财源管家体系,持续办好“政企会客厅”,进一步挖掘央企、市属国企、大型民企和金融机构税源增收潜力,吸引关联企业、新设机构和业务加速聚集,保持区级财力持续稳定增长。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抓好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坚持节支增效、有保有压,在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的基础上,重点清理压减编外用工和政府购买服务支出,持续降低运行成本,努力做到“减支不减事”,逐步扭转财政收支紧平衡局面。加快推行“公物仓”管理机制,实行跨部门资产调剂和资源共享。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类制定整合利用和处置方案,让沉睡资产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三)积极蓄势赋能,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集中力量打造八个特色产业组团,引导新业态、新项目集聚发展,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紧抓银行和券商新设各类衍生机构契机,吸引新兴金融产业落户长安街、金宝街和东直门区域,努力推动REITs产业在项目发行上实现新突破,推动3家企业上市。积极融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做强信息服务业,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和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加快打造永外城新兴产业园,做好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产业规划前期研究,提升南部区域经济活力。改造升级商务楼宇30栋,新打造“亿元楼宇”6栋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好国资国企主力军作用,重点打造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产处置、金融服务、文旅融合等功能类、平台型企业,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和国企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深化东城园体制机制改革,成立科创产业投资平台,构建“专业园区+主题楼宇+孵化器”的产业空间布局。紧抓“两区”建设机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发挥外资金融头部企业示范效应,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入驻,加快打造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聚焦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领域扩大开放。推进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促进医疗领域提质升级。深化与国外友城交往合作,不断拓展范围,形成合作实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认真做好迎接新一轮世行评价准备。抓好“紫金服务”迭代升级,健全面向高精尖企业和人才的全天候、无盲区服务机制,持续扩大“投资东城”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开展“证照联办”和“一业一证”叠加合并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加快“数字政务”建设,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稳增长接续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解难题、复元气、增活力。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摸清市场主体底数,增强服务实效。

  (四)发挥资源优势,全面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推动老城保护复兴。按期完成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开展国家话剧院高层住宅楼项目房屋征收,推进天坛医院旧址等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永定门城楼修缮和御道遗址展示。配合中央、市属单位做好文物腾退保护工作,推进宏恩观等文物活化利用。继续举办“北京古建音乐季”“会馆有戏”“中轴线上”等品牌活动。实施“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探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完善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文化企业“白名单”机制,发挥北京“文创板”平台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举办2023中国文化金融峰会,加快“文菁”文化+产业基金项目投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培育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首开首院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集群。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展成果,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资源库,推出一批“大戏东望”文艺精品。建设“书香世业”文化主题街区二期,实现前门地下城人防博物文化项目试运营。高水平举办第二届北京文化论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用好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平台,让精彩东城绽放更多“高光时刻”。

  (五)深化精治共治,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推进城市更新。全面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开展三眼井、钟鼓楼、西总布等片区恢复性修建,打造一批精品宜居街巷,延续老城肌理和文脉,留住胡同乡愁和记忆。健全央地、军地协同机制,聚焦长安街、中轴线沿线等重点区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现新开工项目40个,完工20个,继续开展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简易楼腾退和老楼加装电梯工作。推进13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设望坛棚改和宝华里危改项目回迁楼,更好满足群众宜居生活新期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425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